星期五言:我们无法从法国电影(或者说法式电影)里提取出太多规律性的创作手法,原因很简单,他们电影人的创作思维太开放了,那不是学能得来的!同时,我们在看一部法式电影的时候,又能完全将它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电影区分开来,像是电影中藏着一种你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气质左右着观影者(当然我们不能归咎于法国电影的晦涩难懂上)。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法国电影能前卫于世界电影,我们今天将借2019年戛纳展映的一部《僵尸儿童》(Zambi Child)来对法国电影解读一二。
选这部电影做例的原因很简单——它几乎涵盖了法国(乃至法式)电影的全部特点。
一、反类型化的故事线
“反类型化”的特点是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的,它同时也是整个“欧式电影”的特色,只不过这点在法国电影里体现的更极致一点。那么到底什么是类型化的故事线呢?
纵观好莱坞故事片,他们的故事结构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正叙、倒叙、插叙、平行叙述……(规律藏在时间轴线里);它们的空间多半以主角、配角关系形成的轴线建立起来;他们的叙述节奏也不外乎开端、高潮、结局三部分。而法式电影呢?
首先,如果你在时间、空间的轴线上找规律去解读法式电影,那势必会陷入一个死胡同,你会发现它在时间线上的那些事件是乱套的,甚至是没有前因后果的。来看《僵尸儿童》:
电影有两条线:一个是现代法国两个个高中女孩儿的故事(注意,女孩儿是没有角色主次之分的);另一个是半个世纪前的海地,一个黑人死后变“僵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通篇的观影中最终得知其中一个女孩儿跟黑人的关系,但要注意,从电影故事的角度来说,这些关系之间是没有任何解释与递进关系的,因此也起不到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的作用。更何况在空间上,两个时代的人也没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我们只是能从人物琐碎的聊天以及意识流中得知其关系。
其次,如果你想找法式电影的开端、高潮、结局也会陷入死胡同——它随处都可能出现一个高潮,而且不止一两处出现(注意,这些高潮下的事件是完全孤立的,没有相互联系的,更不是为哪个主线服务的),当然它也可能通篇都平淡的让你睡过去,没有高潮。
从视听角度来讲,《僵尸儿童》的那些高潮点在每一个“仪式事件”上,像电影开端巫师制作巫毒,像海地人的送葬祭祖仪式,像伏都教女祭司现场施展法术等等。这些事件其神秘性足以媲美科幻类型片,其真实性似纪录片,然而,它们在电影中却是孤立存在的,不服务于任何故事线,和其它情节没有任何递进衬托关系。
纵观法国电影,从意识混乱的《广岛之恋》,到高深莫测的戈达尔,再到行云流水的《芳芳》、《天使艾米丽》……,你会发现所有经典的法国电影其故事叙述的方式都是凌驾于时间线、人物空间线之外的,如果非得揪出第三条线,那就是“意识流”了,而人的意识本来就是发散的、开放的,无拘无束的,这决定了法式电影反类型化的特色。
二、极简与前卫
从镜头应用以及剪辑的角度来将,法国电影是绝对“极简”化的。这点不光对那些商业类型片而言,对同类的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举例来说:
1、法国电影在表达某个观点或思想的时候,它不会像安东尼奥尼那样用空镜头,它会让某个角色或者某几个角色通过辩论、对话、讲课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如电影《每分钟120击》、《母亲与娼妓》)
2、它更不会像小津安二郎或者侯孝贤那样用固定镜头,相反法国电影会大量地用到肩扛、抖动、运动的摄影方式;(如《阿戴尔的生活》、《怒火青春》)
3、法国电影在进行时间、空间跳跃的时候不会用什么空镜专场、滤镜反差,甚至连个淡出淡入都没有,说转就转了,跳跃思维让人猝不及防,可谓省镜头省到家了!
这些特点造成了法式电影的一大观影效果就是:节奏很快。
我们可以说法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去迁就观众,更不会把观众当傻子,他们只顾最大化地陈述事件与表达观点,去刺激观众的辩证思维与想象空间。
而这一极简的特色,我认为足以称得上“前卫”的做法了!毕竟大部分商业电影赖以生存的法宝便是修饰、渲染,甚至为夺取大众票房,不惜夸张,不惜剥夺观众思考的空间。
法国电影的“前卫”不止体现在叛逆上,还体现在人家的创意与无拘无束上,当然还有其艺术修养。
在《僵尸儿童》中,你不止能看到异域风情与现代流行画面的交融,还能听到神秘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交融。即能听到真实感的对话,也能听到神秘的咒语与学术的演讲……这在主题类型片电影里是很少见的,使用起来也是很危险的。
三、纪录体下的即兴表演
现代法国电影(尤其2010年后)越发倾向于一种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肩扛、抖镜头、自然光、开放式构图等纪录片中用到的手法被大量使用到了电影中。
非但如此,相对于传统戏剧,法国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更倾向于了一种日常生活式的即兴表演。比如说2010年的《人神之间》,若不是还有演员表,若不是片中血腥镜头的隐藏,乍一看你真会以为那是一部精心策划的纪录片;再比如2017年《每分钟120击》,教室里那些激情辩论的戏,这可是非即兴表演所能达到那种真实度的;
我们今天举的这部《僵尸儿童》也是如此,与其说片中有很多神秘主义色彩的戏份,倒不如说导演在让演员们即兴还原生活里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发生在某个特殊民族群体上罢了。当然,即便是现代法国城市中的学生,其表演也逼真的像是在看纪录片。
让人佩服的是,法国导演在这种记录体与故事体之间找到了一种交融,而这种交融的效果即没有影响电影的故事性,又没有影响电影的真实性,
其真实与虚构交融所产生出的哲学思维,便是法国电影的又一大特色!
四、真实与虚构下的哲学思维
法国作家纪德早在自己的小说中就用大量篇幅来论证“现实的真”与“艺术的真”之间的关系了。这足以证明法国人的哲学辩证思维了。而这种思维在法国电影中随处可见。再来看《僵尸儿童》——
片中的神秘色彩是不言而喻的,它来自加勒比海的岛国。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人而言,那个异域发生的一切事情无疑都是令人称奇的。然而,这部电影的空间如果只是被封闭在那个岛国,那么这个《僵尸儿童》的故事充其量只是个异域故事罢了。而当异域故事发生在文明社会中(尤其是法国这种多种族共融的社会体制下),发生在几个爱听流行歌曲、爱逃课骂脏字的中学女孩儿身上时,神秘就变成了“魔幻现实主义”
在这种魔幻现实下生存的人必须得在现实与信仰之间做出妥协,这也正如一个作家要在艺术的真与现实的真之间做出妥协一样。
《僵尸儿童》存在两个空间:现代法国、异域海地。
而连接这两个时间空间的桥梁也有两个:一个在法国生活的海地女孩儿,一个是海地大地震。
显然,这是导演哲学化思维下的精心设计——他让两个时代的人、两种不同种族文化环境下的人同处到了一部电影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而这种矛盾关系,导演并没有用戏剧化、电影类型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手法。
这种哲学思维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来,也能激发观者的辩证思维和想象空间。
五、法式浪漫之处
如果你认为法国电影只有那些思想、学术、辩证之类的枯燥乏味的东西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法国人从来就不缺乏浪漫,这种浪漫藏在他们人物的对话中,藏在那些前卫的电影配乐中,当然也藏在每一个镜头细节中,从布列松到特吕佛再到卡拉克斯……随处可见!
当然,你得先跟的上法国电影的节奏,得先接受得了他们的前卫以及拥有他们开放的意识。
关注【星期五文艺】,解读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