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在人类生活早期,人们需要用很多精力维持生存,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往往集中于少数文人阶层。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没有衣食之忧,甚至对娱乐和享受心生厌倦,感觉对什么都兴味索然。可以说,“没意思”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并且不断蔓延。在当代艺术中,就有大量作品反映了生命的无聊、荒诞、无处安放。
出路在哪里?佛法告诉我们,除了无明,生命还有觉醒的层面。济群法师在北师大讲《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时曾写过一条微博:“生命的本质是自由而快乐的,只因迷惑,人生才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一旦止息迷惑烦恼,生命就会恢复本有的清净、自由和快乐。”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生命,认识心的作用。无明使心成为痛苦的源头,但我们的心中还有觉性,可以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这种喜悦是心本来具足的,不需要依赖外在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本身就是巨大的宝藏。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也在于,发现每个生命都有觉醒的力量,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它,开发它。《涅槃经》中,以贫女宝藏比喻众生的觉性。贫女家有真金,却不知藏在何处,更无法使用。后来在高人指点下掘出真金,成为巨富。佛陀以此告诉我们:众生的觉性也是如此,虽然本自具足,但因不能得见,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要通过修行来发掘宝藏。
佛法认为,众生内心都有贪嗔痴三种病毒,这是我们成为凡夫的根源,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些属于正常心理,只有当贪嗔痴过度严重,导致焦虑、恐惧、抑郁等异常状况时,才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但佛法不仅要解决由贪嗔痴发展而来的心理疾病,还要解决疾病的根源,彻底断除贪嗔痴。可以说,这是最究竟的修身养性。
佛法揭示的无常真相,则教会我们正确看待得失,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能安然面对,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任何结果。因为得失都是暂时的,只要在因上努力,就不必因为得而忘形,更不必因为失而落寞。否则,失意时固然辛苦,得意时要保持状态,避免盛极而衰,其实同样辛苦。可以说,佛法的出世超然,恰好平衡了人们因过于入世带来的弊端,使人进退自如。
你是什么,比拥有什么要重要。因为能够拥有的都是身外之物,和自己只有暂时的关系。而你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态、人格、生命品质,这些才对我们有长久的影响。前面说过,心是苦乐的源泉。哪怕我们拥有再多,只要没有良好的心态,非但没有幸福可言,还会无休止地制造问题。而且拥有越多,制造问题的能力往往也越强。所以说,培养良好心态,塑造健康人格,最终成圣成贤,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感想:
近期由于身体不适,些许有点多愁善感,时不时给自己找个借口,告诉自己好好休息,人活一世不容易。
然而几天下来,发现自己工作做得不好,家庭方面也心不在焉,各方面都不尽如意,当然心情也很低沉,又开始自责,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我意识到自己好像没有享受休息的能力,也不具有一颗坦然接受当下的平和心。确实需要改变,跟着导师从观念的改变逐步解脱。
【人心、人性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