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读《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一书,突然发现原来在图书馆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现状态有了专业的解释。心里不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喜。
人类的发展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更注意细节,对外界刺激反应更敏锐。他们会经常抱怨太热、太冷、衣服太痒、房间有异味,喜欢独处,不喜欢变化,努力不惹麻烦,或经常乱发脾气······这个群体书中定义为“高度敏感人群”,大约占总人数的15%~20%。
教育咨讯相当发达的当今社会,我想,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作为生命个体,都与别的个体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差异存在是合理的,是一种生命自然递进过程的自然分化,是我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能接受呀!我的孩子为什么爱哭、固执、难带、孤僻······为什么他(她)不能像邻居家的孩子吃了就睡、饿了就吃,礼貌、懂事?因此在教养过程中就有了这样那样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焦虑。
其实个体差异的存在就是告诉我们不同孩子的养育方式有所不同。我家大宝10岁,二宝3岁,两个孩子的身体发育良好,动作协调性、平衡感都很好。大宝从小喝袋装或盒装牛奶直到7岁几乎没有不洒的,我家二宝近一年的实践表现优异,没有洒过牛奶。大宝喝水吃东西,第一口和第二口没有区别,二宝则必是浅尝品味,再大快朵颐。因此大宝常常挨训,老实接受,很少反驳,但不高兴是暂时的,过后就忘;二宝偶有错事出现,会马上观察我们神色,找借口开脱或是双目含泪,楚楚可怜。大宝天生的敢冲敢闯,行为冲动,先做再说;二宝审时度势,静静观察,先思后行。因此大宝的教养我是极尽呵护之责,行动玩耍在他三尺之内;二宝却是自由散养,爬高上低、随你去吧。大宝大大咧咧,不会讨好,从不对我甜言蜜语;二宝却常常抱着亲我,说“妈妈,我最爱你了”!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个体的巨大差异,是内在的,是天生的,是需要我们做父母认同、包容和运用智慧顺势而养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都与众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管分类为哪种孩子,都是我们按照世俗的观念人为地给孩子贴标签,害羞、自私、胆怯、狡猾······我们更应该看看孩子这些行为或这些特质的背后是怎么一回事?是基于什么形成的?如果我们越关注孩子的与众不同,就越能得到更好的回馈,越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养育孩子将不是负担,将不会焦虑,将是美好和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