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人有个习惯,盼了过年盼过会。 每年春节一过,接下来便是接连不断的各村庙会。
庙会上搭台唱戏,戏台下掷色子’推骨牌,近些年又加了捣台球等各色玩耍游戏。买卖货物的络绎不绝,亲戚们都来串门,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这时候,乞丐们集团出动。
手拿一把二胡,拉一下;或者一根棒子,敲俩下,等着主人家施舍财物。
乞丐们往往是持有会谱的,同贩卖货物的商贩一样,哪村有会便集群行动,走了一个又来一个。
记得艾青有一首诗《乞丐》
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
呐喊着痛苦
说他们来自灾区
来自战地
饥饿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 学会憎恨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艾青的诗写于1938年,正是黄河中下游饿殍遍野时,天灾人祸不断,乞丐大部分是流民,是真正的乞食者。
‘乞’在金文中有"乞求"之意,‘丐’也有"给予"的意思。《汉书。西域传下》有"及载肴粮于路,丐施贫民",丐便是给予的意思。
"乞丐"二字合为一词,是从汉代开始的,其本义仍是‘乞求’和‘给予’ 的意思。宋代以前"乞丐"还没有用于称呼讨取饭食的人,宋代以后开始以"乞丐"称呼讨饭的人。
汉语中形容乞丐的词语多是"衣衫褴褛,灰头土脸,蓬头垢面,衣不遮体,瘦骨嶙峋,百孔千疮,风餐露宿,惨不忍睹,破烂不堪"等等,也多指穷困的无家可归的忍饥挨饿的流民。
然而乞丐中并不都是流民,有许多的职业乞丐。《太平广记》中引《王氏见闻》就把乞丐与马医,酒保,佣作及人贩子之流相提并论。
乞丐既是一门职业,便有了职业组织。乞丐组织门户森严,分行分类,有文行武行之分。
文行又有响丐(花鼓‘太平鼓’数来宝等), 吹乐丐,诗丐等;武行有叫街丐,钉头丐,柱头丐,蛇丐,甚至有强讨硬要等 恶行恶状。
最早的《周礼》中,是把这些慵懒不作为,不务正业的人称作‘疲民’ 的,秦国的卫鞅变法也专门有惩疲法令,凡因懒惰而贫困者,有业不操游手好闲者,一律罚为官奴强迫劳动。
唐代元结《丐论》称"游长安与丐者为友",可见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丐,唐代以前便有。
金庸小说中多有丐帮的描绘,洪七公,黄蓉,乔峰都是有名的丐帮头目,打狗棍便是权力的象征。
宋元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描述杭州城里乞丐团头金老大,手中的杆子是领袖的标记,统辖全城的叫花子。可见宋代丐帮已经是具有某种程度组织规模的社会群体。
《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有开封城乞丐规格甚严,"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除了流民与职业乞丐,还有 另一类行乞者。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断炊,接受了乞丐的救济,才不致于饿死。
而晋国的公子重耳,在落难时也曾乞讨过饭食。
最有名的乞丐,当属朱元璋。传说敲打牛骨头就是从他开始的。
朱元璋后来做了皇帝,他的家乡凤阳却成了有名的乞丐之乡;"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据说朱皇帝为了恢复家乡的元气,迁14万江南富户入凤阳,而那些富户为了归家,便借行乞潜回,久之也以行乞为业了。
时至今日,安徽凤阳还和河南兰考,贵州凯里,甘肃岷县一样,是全国有名的乞丐之乡。
乞丐的多少,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政权衰败,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都会导致乞丐人数的增长。《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有许多流民的描述,流民便是乞丐。
但社会的发展与乞丐的人数并不都成正比例。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相当完备;繁华都市整洁大街仍四处可见乞丐。据说全美国有几千万的游民依靠领取免费食物为生。
可见疲民并不是中国独有,"要过三年饭,给个县官都不干。"多数的乞丐根本不想采取其他的谋生手段,认为行乞很好,照样脱贫致富。有些甚至全家出动,足见行乞的吸引力。
乞丐们有组织有帮派,话术运用,乞讨技巧的使用与提升,甚至乞讨地点的选择都是有讲究的。
其他行业的工人劳累一天,也就百十块钱,有时还会碰上拖欠薪水,而乞丐们一天多数能轻松讨到一二百元,还没有拖欠的问题。
因此每年一开春,乞丐们和民工们一样,告别家乡,扛起包袱,便开始了一年的讨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