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心灵、心理的一些课程中,经常会说“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么多困难,我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做到,成功机会几乎是零。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一块巨石、顽石,在人生及事业成长道路上,阻碍着人们前进。
看看生活中的那些“自我设限”,如何破?
一、心理的那个高度,只是我们自己以为的。
高度,既然是心理的,那就可以调整。如果我们自己以为的“高度”都不可调整,那我们也太“客观”了,“自我设限”就变成了“自我封闭”、“自我固执”。
一个摆地摊的小商贩不会想“我能当上马云”,一个在家会针线的妇女不会想“某天开个厂子变成千万富翁”,因为目标太遥远,我们不会把他们作为限制。
最可怕的,当我们是同一所高中,同一所大学,毕业后3年,我月薪5000,你月薪一万五,于是,我找各种理由来“自我设限”,家庭没基础,父母没背景,公司领导不好等。我们用各种理由去说服自己“原来我达不到月薪一万五”,而这种理由是那么正当合理化。
其实那只是我们以为的。当我们知道这3年里,月薪一万五的人怎么奋斗,怎么改变,怎么突破自己时,那个我们以为的“一万五”限制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可以经过奋斗、学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得来的,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价值,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心理的高度可以调节,打开你的眼界,打开你的胸怀,远大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正如,马云所说“我们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自我设限”看到的是“实现不了”的各种可能,而OPEN是看到成功的万分之一的可能。“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正如吸引力法则所说的那样,我们期待一个好的事情时,它就真的来了。
二、自我设限,是我们自己不敢,是怕被嘲笑,是他人的话语、观念裹挟。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工人家庭教育孩子将来当工人,教师家庭教育孩子考博士以后当老师,商人家庭教育孩子学个本科赶紧回来帮忙打理生意。“子承父业”、“子承热门业”很普遍。于是,我们也习惯了一些思维“学理科的找工作就是研究型的”、“学功课的找个技术活”、“学财务的找个会计的工作”,这些社会形成的普遍观念裹挟着我们“自我设限”,我们在计算着“不成功”的概率,而没有计算“学理科的,组织能力强,也可以找个行政类的工作”“成功”的“概率”。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常会想到,他人会用讥讽的态度嘲笑你,看当初告你那样是不行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喝过的水都多。可是,我们忘了关照自己,忘了,时代变化如此之快,当年的盐还是当年的盐,而现在的水已经变成“百岁山”,价值是不一样的。当年为了一口饭可以忍一辈子,现在,为了一个梦想,可以穷20年,看你敢不敢?
三、“自我设限”的逆袭。
先来一句广告语“送礼就送脑白金”。
送礼,中国人的传统礼节之一,即所谓的“礼尚往来”。送的不是礼,而是往来间关系的加深。可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送礼”被视作最直接的利益交换行为。于是“送礼”和“贿赂”变成了孪生兄弟。在百度里搜一下
美国人都学会了中国的“礼尚往来”,不可谓“送礼”送到国外去。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送礼”,被史玉柱突破了。送礼的自我设限,让人们对送礼避而远之。然而当“礼”变成健康,当“送”变成子女送父母的动作后。送礼就是送健康,健康的礼物是“脑白金”。至今,脑白金广告中的老爷爷和老太太还在精神抖擞地跳舞,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自我设限”也成就了“脑白金”的广告效果。能成功让人突破“自我设限”,你就成功了。
四、总结。
“自我设限”的解决之道是“OPEN”。
- 打开我们的眼界,眼界让我么有“俯瞰力”,让我们知道原来事情不只有两面(好、坏),还有“不好”、“不坏”。颜色不只有黑白,还有灰色,蓝色,绿色,红色。
- 放开我们的胸怀,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事物,无为而无不为。
- 听听内心的声音,如果你我们内心的声音足够大,那就喊出来,勇敢地去做,限制只是吓唬内心声音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