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科举
李鸿章自小天资聪颖,文笔非凡,比起曾国藩、左宗棠的科举之路来说,其可谓是一帆风顺。
24岁的他就考中进士,更在曾国藩门下受业,学习经世致用之学,这时的他有胸怀大志,渴望一展宏图。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诸侯”李鸿章的雄心壮志在他的这首诗里表现无疑。
由文入武
李鸿章从文转武,说来也是因为文笔太好的缘故。
李鸿章与老乡吕贤基商量着保护老家安徽的安危,免遭太平军进一步侵袭。于是李鸿章毛遂自荐写了一篇奏折,以吕贤基的名字递给了皇上。
这一写可把皇帝给感动坏了,皇帝下令让吕继贤回安徽办团练,协助军务。
这可把吕贤基吓坏了,他没有料到李鸿章的文笔竟然能使皇帝动容至此,而且吕贤基从来没有领过兵打过仗,面对安徽那个乱局,吕贤基可慌的不是一点。
“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于是吕贤基带上李鸿章同他一起回乡办团练。
李鸿章就此开始带兵,在安徽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镇压天国
李鸿章其后入曾国藩幕府,成为湘军幕僚。曾国藩深知李鸿章的性格锋芒毕露又散漫爱睡懒觉,于是他处处打磨锻炼李鸿章。
“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李鸿章如此说到。
为增强镇压太平天国的兵力,曾国藩将组建淮军的重任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仿湘军军制组建了淮军。
这时李鸿章的机遇也再一次来临。太平军兵力直逼上海,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繁荣无比,上海的官绅筹得一笔巨大的军饷,热切盼望曾国藩的支援。
曾国藩本是打算让贪财的弟弟曾国荃前往,但曾国荃一心想要攻下天京,立得头功,无心去支援上海。
这时候李鸿章立马抓住机会,李鸿章率领淮军搭乘英国轮船由安庆前往上海。李鸿章自此有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
在随后一年时间里,李鸿章将淮军由初入上海的布鞋旧衣改为极现代化的军队。淮军普遍配备了洋枪洋炮,并在各营中实施西式操练。
配备了西式武器的淮军,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异军突起,骁勇凶悍。李鸿章因此声名大振。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