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年前的一个平凡的冬日里,我呱呱落地,这大概是我成为我的第一天。
如今,24年过去了,我经过风淋过雨,一个人走过漫长的四季。在别人看来我依然还是我。但是只有我知道,我已经不是我了。
虽然我还是爱哭,虽然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感性,虽然我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学不会数学,虽然我还是喜欢吃,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不是我了,或者说,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我了。
因为孤独,从小就学会了一个人自处。虽然有哥哥,但是年龄相差太多,所以一直没有共同话题。
虽然妈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但是我的精神一直在挨饿。我妈妈一向不管我在想些什么,她只管我是否吃饱穿暖。我一度怀疑,她根本就不明白我在想些什么。
在上小学时,几个调皮的男生迷上了找女朋友的游戏,天天纠缠我和另外一个女生,耍一些顽劣的把戏,搞一些不入流的小动作。
整天要么被堵在教室,要么被撒一头碎彩纸的我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有一天中午,我愤而回到家告状,请我万能的妈妈帮我解决问题(btw,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大概当时我是被气疯了,否则我不可能做出这么low的事情)。
我妈妈雄赳赳气昂昂地赶到了学校,推开我们班的大门,对着那几个调皮的男生大肆批判了一顿(后来我妈说,你们班那么多男生,我实在不知道那个人欺负了你,所以干脆把所有的男生都批了一顿)。
回到家,在我帮我妈摘菜的时候,我妈说了一句我此生都不会忘记的话:“肯定是你不好,要不你们班那么多女生,干嘛就跟你过不去?”
以上是我妈的全部教育方式,强硬,不管对错先帮亲,最后只要我惹了麻烦,不管是不是我的错,都免不了被批判。
所以我跟我妈是从来不交流思想的,跟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我饿了。”或者是“妈,我没衣服穿了。”
我总结了一下,除去以上这些因素,我之所以成为我,大概是因为我爱看书,不管是世界名著还是言情小说,还是悬疑推理我都喜欢。
有人说过“you are what you eat”,但是我觉得,你看过的书,你走过的路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看书是不挑剔的,读者意林我喜欢看,饶雪漫可爱淘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世界名著也可以读到日夜不分。大概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彻夜看书(我妈禁止我晚上看书),结果手电筒热化了,差点把被子烧着,这大概也是我近视的如此彻底的原因。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学会思考。不是思考这本书的作者告诉了我什么,而是思考我得到了什么。
我小时候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天天想吃他们餐厅里的饭,想有一把自己的魔杖,但是最吸引我的,是体格庞大的混血巨人海格,当海格踢破房门,把小波特从德思礼一家手里解救出来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才是真男人。
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突然喜欢上了海格一样体格庞大的人,从那时起我就走上了错误的审美道路并且一去不复返。比如我喜欢上六年级时遇到的语文代课老师,高高大大的,然后又很贴心,还有初一时的班主任,也是一个高大的语文老师,这可能也是我语文成绩好的原因吧(迷之微笑)
直到后来从同学的抽屉里知道了台言的存在,又开始迷上了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那个时候的我天天祈祷:上帝啊,保佑我长到1.56米吧。因为我看到的第一篇言情小说里的女主角只有1.56高,并且离不开巧克力,所以怎么吃甜食都不会胖,甚至她的舌头尝起来都是巧克力的味道。
现在回头想想,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真是不理解我当初的审美。难怪我现在三观不正活得自由自在,原来都是中了台言的毒。
不过那些日子我真的很快乐,因为除了书,别的任何事情我都不用管。青春期的躁动和与之而来的青春痘,都与我无关。我和无数本小说里的男男女女一起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所以我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喜聚不喜散。只要知道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是悲剧,我绝不会轻易去看,因为接受不了悲伤的结局,我喜欢故事中的人物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也是我现在的习惯,一有空就看书,不必从书里学些什么,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了,只要有书,不拘是什么书,都能带我逃离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去到最无忧无虑的所在。
这也就是现在的我。
you are what you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