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
报道中,列举了网络游戏的种种弊端,指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面影响。
不少网友表示:“坚决支持管控,孩子都快被游戏搞废了,放暑假天天玩游戏。”
有的网友却认为,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主要是家长没有做好榜样。
网络游戏肯定是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影响的。比如视力、专注力,部分游戏还会设置一些情节让孩子对游戏成瘾,自制力差的孩子就容易沉溺其中,这是事实。
但是,把孩子成绩差、叛逆厌学等种种问题都归咎于游戏,就是有点一棒子打死了。
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原因
其实,孩子是否沉迷游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情感需求
农村地区的孩子、留守儿童群体,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的情感需求是被忽略的,一旦接触游戏,他内心的需求能在游戏里得到慰藉,怎么可能不上瘾?
2.缺乏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学习之外总得找点其他的事情做,即便是学霸也不可能24小时都在学习,在没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情况下,网络和游戏必然是孩子们沉迷的选择。
3.逃避现实的失败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的世界肯定比现实生活的作业、考试更有趣、更精彩,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是“青铜”,而在游戏里却可以逆袭成为“王者”。
其实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摆脱诱惑的关键在于疏导,首先家长需要明白的是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
防沉迷是孩子与游戏共处的关键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手机、互联网,想让孩子一点也不接触网络和游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过度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肯定是百害无一利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让游戏成为孩子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全部。
其实游戏之所以吸引孩子,是因为游戏给了孩子成就感、荣誉感、自信心。孩子在一次次的游戏任务中不断“挑战成功”,系统及时反馈,给予孩子肯定和奖励,正是因为这种“鼓励”机制才让孩子对游戏上瘾。
家长们可以模仿一下游戏的这种“鼓励”机制,将它用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上,或许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哦。
还有一部分玩游戏是因为自己的同学在玩,如果自己不玩,就会和其他同学没有交流的话题,为了寻求认同感,满足社交需求,一些原本不玩游戏的孩子也会开始玩起游戏。
通过对比发现,注重陪伴、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家庭,孩子很少会沉迷游戏;而农村地区的孩子、留守儿童群体,缺少家长陪伴和教育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
所以,与其对游戏“严防死守”,不如从小正确地引导孩子、给他足够的关心和陪伴,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学会平衡好生活、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家长应该怎么做?
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关心和陪伴。
越是孤单、缺少归属感、成就感的孩子,越是容易沉迷游戏。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足够时间的陪伴和亲子互动,这样孩子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多与孩子沟通,注重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了孩子需要被爱、关心和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就不会太依赖网络世界。
同时,家长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充实丰富的生活。如果孩子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自然会对游戏感兴趣。
除了学习,课余时间可以打篮球、游泳、听音乐、读书和小猫小狗玩······
当现实生活有足够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孩子能够在不同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就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游戏上。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如果家长自己都手机不离手、打游戏追剧,却责怪孩子玩游戏,这样的教育是不会被信服的。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自律,大概率会培养出同样自律的孩子;如果父母成天玩手机,孩子自然也更容易对游戏感兴趣,甚至上瘾。
因此,家长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给孩子做好榜样,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美可玩故事】,用梦想点亮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