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喜欢呆在舒适区,那环境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
在里面的时候,非常舒服。但是一旦不得不跳出来,面对更加激烈的环境的时候,就会很不适应。
感慨“当初要是早点做准备就好啦”!
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过的感慨,在这一点上大部分人都相同。
只不过有些人只是想想,然后继续退回到自己熟悉的舒适区,直到外界逼着他做出改变。
但有一部分人会主动跳出来,去总结经验,面对挑战。
这部分人不会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在变化,他们的舒适区也在变化,如果他们不主动去改变,那么他们就只能被动的去适应。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机会”,但千万别“错过太多次数”。因为机会就那么多,就算运气好,也架不住次数多。
之前,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说的,我们是否做了。就拿寒假暑假作业来说:当年我上学时,开始还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过了二年后,完成率为零。
人家学习好的却一直完成率百分之九十几,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别人就上清华、北大。
很多人都认为老师布置的寒假暑假作业,跟自己没关系似的,自己也压根就没听进去。结果考不上大学了吧!
那些学习好的却乐在其中,认为跟自己有强关连。
很多人看到好文章都会说:写的太好啦,说的太对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再去回想一下读过了什么,估计就像上述老师说的话,其实并没关听进去。
阅读时的快感,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看懂了文章的内容,生活就会自动变的不一样了。
但那只是幻觉,如果你回想不起当初到底读到了什么,其实这些文字对你意义并不大。
最终你只会在走过弯路之后才想起来,原来自己曾经读过类似的提醒。
就好像成功者分享成功的经验,大家的反应是什么:
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但好像跟我没太多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到的事,我不一定能做到……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罢。
有时候,我们错过只是认为这件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只是为了逃避困难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但大部分人觉的有道理,真正践行的人估计少之又少。
因为他们还是一直把自己当做学生,而从来没有从老师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你也许并不需要当老师,但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学的更好。
就像创业者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个创业者,如果你真正能听进去投资者的话,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你的事业想必会有更多的帮助。
仅仅“以为某些关念于已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细细想来,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有些观念,你觉得跟自己有关系,它不一定会起作用;但反过来,若是你认为跟自己无关,它是一定不会起作用。
多数情况下,我们没能做成事情,不是因为不理解它的道理,而是因为太想要完全理解了,最终一直没有迈出开始的第一步。
实际上,没有谁能一开始就弄清楚所有的事,也没有人是在一开始想明白所有道理才开始的。
成绩不错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听老师的话。
老师的话多数都和自己有关,所以不凡先照着他说的做。但是你一开始就觉得这些事和自己无关,那它们是无论如何也起不到做用的。
“感觉”,“认为”……
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为”自己做不好。
更准确的说:
你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之所以会这样,只是你的目标定的太高啦。人们开始的时候都喜欢犯一些“过渡预期”的毛病。
和这些过高的目标相比,我们开始的起点就显得非常不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障碍,可能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
所以开始的时候,不妨去考虑有没有关系,能不能做好。直接去做就好啦。
有了第一步,你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要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