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题解】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以为杀掉违法乱纪的人而亲近有德的人就能使天下有道。孔子则一向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刑杀治国。在谈到政治效应时,主张以德政来使民心归附,杀伐虽然能威慑众人,却不能真正使人心归服,而且容易埋藏危险的种子,认为天下不可能靠杀伐而变得有道。
【注释】
①草上之风:谓风吹草。上,一作“尚”,加也。“上之风”谓上之以风,即加之以风。
②偃:倒下。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我的感想//
“杀”的连环效应。被杀者有父母,恨也爱;如果被杀者有子女,爱又恨。
这样的情况下,活着的父母子女能够继续保持内心真正仁义道德,需要怎样健全的人格品质,
如果子女还幼小,需要怎样的引导教化,成人之后心无愧疚地成为“君子”。
到这儿想到了“诛九族”吧,那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朋友邻里关系中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这样一来似乎理解了为啥“死刑”并不会轻易裁定了。
樊登讲论语里樊登老师讲到了季康子向外找的(杀无道)使劲状态,而孔夫子对曰向内找的(己善)轻松状态,细品真的是“反求诸己”的应用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