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读书笔记(二)
实践是最好的反馈
在提到学习的收时候,要先想明白,为什么要学,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获得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可以是聚焦具象,某个主题之下的实际困境,也可以是没有明确的“安放心灵”,这一步是为了让我们思考,否则这消磨时间,和刷剧也没啥区别,那也不要有太高期待。
如何快速学,高效理解
同样是阅读信息,为什么你看了半天还是停留第二页,或者合上书就忘了,而有的人能够直接将信息的有效性拆分到可以使用的最小颗粒度,并且直接实践?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方法和诀窍呢?
以如何教孩子高效学习教材为例。
增细记忆,用加工思考的方式帮你提高教材学习的效率。
- 阅读之前,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 尝试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解答这些问题,
- 结束阅读后再来回顾是否提到、解决了这些问问题,
- 尝试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复述这段内容。
这个过程(PQ4R)能帮助大脑对记忆内容进行增细加工,加深理解。
例子
在阅读演讲稿的时候,把稿子打印(或抄写)出来,分段乱裁成卡片大小,按照文章顺序,分别放在1~5个房间的不同位置,一边移动场地,一点去记忆和背诵。
这样的细分(加入场景)帮助你背诵稿件和记忆。
P183页 《地点记忆法如何帮助我们组织记忆》
例子参考
什么是「短时记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短时记忆,像是大脑的临时存储器,暂时存放信息,但是这一块的空间容量有限,如果被注意(被大脑标记为重要信息)就会被记住,反之就会被不断涌进来的新信息替代。
短时记忆,想要被记住,需要被试不断去复述,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加工的越多越细,越有可能被记住。
例如,我们在尝试背诵英语单词,要理解意思学会拼读,并不断尝试联想使用和造句,此类加工工作做得越多,单词被记住的可能性越大。
什么是「工作记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与短时记忆相对的,是那些被注意,被加工的信息,就变成“工作记忆”被保留。
工作记忆是由巴德利1986年提出,他假设大脑提供“视觉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并把这比喻成一个中枢执行系统控制着一系列伺服系统。
例如,我们再尝试记忆和使用电话号码的时候,会使用数字和语音来相辅助,我们再提取号码使用时,脑中是会回想电话号码的声音。
理解这两个理论的差别,会让我们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目的,更合理的规划需求本身。
教是最好的学
因为在接触到一个新的信息之后,我们尝试记忆,理解,就是把这个信息从「短时记忆」向「工作记忆」深度加工的过程,而“教会别人”意味着你首先要自己理解,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还能搭配出合理的例子。
在尝试教会别人的过程中,需要你结构性地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相关主题,解决了何种问题,应用在何种场景,你应该如何复述。
行动是最好的反馈
最好的知识不是学了之后束之高阁,那是松鼠症的囤积,能收获的只有满满焦虑。
正确的姿势,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先设定这个场景,再尝试去解决。
举例说明,目前自己从事美食内容相关的社群工作,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社区搭建和氛围的形成,并且持续招募创作者加入。
在自己这个没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社区是为了什么而存在,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产品形态是否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或者成熟的方法论。
肯定有,但是如何寻找。
先拿最快速的书籍入手,搜索相关主题,找到一批这样的主题的书籍,以其中一本为例,尝试在书中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并且使用PQ4R的方法阅读书籍,然后再直接尝试用得到的信息去构建自己产品的解决方法,直接完善自己的现有方案。
在初稿方案完成后,讨论优化,开始执行,并在执行中持续复盘和记录优化。
尝试在这个主题之下,更新更多的书籍内容和完善方法论。
changelog
20200117 30min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