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天 重在培养良好习惯
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认识、行为、习惯、品质四者之间,最重要的抓习惯。
要引导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要尽可能将一时一地曾做过的有益的认识教育与行为训练,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形成制度、法制,今后在某时某地也必须执行。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直引导学生在制度、规矩、计划方面思考问题,强调以法治学语文,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
努力将事情、时间和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
魏老师在文章末尾指出他们制定了六类34件实事,我迫不及待地把书后面的内容翻看一遍,因为太好奇这样的法治学语文到底是什么样子。
纵观这篇文章,我们应该看到魏老师将培养学生习惯,应该侧重培养三个习惯,一是道德习惯,一是学习习惯,一是生活习惯。
道德习惯的培养就是育人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做这样的比较,上学受教育的孩子在道德习惯上一般要好过那些早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孩子,优质学校的孩子道德习惯一般要好过普通学校的孩子。原因是什么?学校教育尤其是优质学校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同时,学校教育中包含着教书和育人,育人的重点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内心真诚、为人善良的好人。
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用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做出要求。所以,魏老师说用法制来规范学习并不夸张。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学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各项处罚,学生在学业上不合格时给出的处理意见等等,往小了说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往大了说就是让学生有严肃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所以,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内在的动力,也要靠外在的规范和束缚。所以,若是希望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更好,就是持续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同时,用更多的“律”来限制和养成。
生活习惯的养成更是离不开限制。我们学校是半封闭式的省示范性重点高中,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会和家长一起签订一份“不带手机入校园”的协议,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进入校门,手机就是违禁品。这样的规定让学生远离了手机的影响和干扰,能够全心静下来投入学习。同时,学校禁止学生吸烟、禁止早恋等等。所有这些作为严肃的纪律和学生提出来,学生本身也会严肃对待。同时,对于其他生活细节比如食堂吃饭的秩序、回宿舍后的纪律、上自习的纪律、大清扫等等都会有非常细致的安排和规定。
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无论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养成;无论是道德,还是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教师心里,要有明确的意识,要有意地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和生活中着力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