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中午阳光灿烂,照例和同事午饭后出来转转,手机提示信息,打开,惊呆,中学闺蜜:我的母亲今天早晨因病去世了。于是再无心情。
这是我中学唯一一个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我们很少见面,也不多聊天,难得聊一次却能聊的很深!算起来最近一次还是过年时互道一声:新年快乐!再没聊其它,也从未听她提起过她妈妈有病。这消息于我太震惊。不敢打电话给她,不知怎么安慰她,亦怕她伤心到不能自己。
晚上电话联系了一下,简单问了情况,不宜再多问。第二天来到她妈妈家吊唁,方知她妈妈是去年五月发现的胃癌晚期,虽动了手术,却还是无力回天。朋友显然已经平静了很多,在她母亲手术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家人也竭尽了全力照顾她,都说胃癌的人几乎就是饿死了,因为不能吃东西。据朋友说:在医院里照顾妈妈,夜里几乎两小时要翻十几次身,尽管妈妈自己也说:不好意思再喊他们但还是喊了,可见自己是多么痛苦,亲人看到这样的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回到家,突然又想起"樊登读书会"里有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于是再次打开,又听了一遍,感慨万千!
“告别”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每一个凡人如何优雅的与这个世界告别,现代医疗又要如何安顿一颗颗不安的灵魂?
书中说:当子女们不愿意放手时,他们会把希望寄托于一个又一个披着新技术外衣的治疗,而有时候这对于老人是种折磨。大量数据证明,如果医生能够在最后病情不可逆的时候,劝说家属用延缓痛苦的方法来对待,放弃生拉硬拽式的抢救,在老人离世之后,患者家属患抑郁症的比例会低很多;经过强力而非自然的抢救方式和死神做争夺之后的离世,几乎百分八十的患者家属都会产生严重抑郁的状况。
书中提到一种姑息治疗法。很多人在进行化疗以后身体和精神快速崩溃,医学抢救治疗的负面效果几乎难以避免。大量案例研究发现,经过放化疗和过多医疗干预的患者寿命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延长,反而采用姑息疗法的患者往往活得比放化疗的患者更长。姑息疗法与医学抢救治疗的优先顺序正好相反,医学抢救治疗以治病为先,以延长寿命为先;而姑息治疗则以病人的舒适度为先,根据病人身心情况来调整治疗手段。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生命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都紧要。
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身体或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时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牺牲什么,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近几十年,姑息医疗的诞生把这种思考带入对垂死病人的护理中。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正是如此,末期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好在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正在为生命的末期关怀开辟安宁缓和医疗的新路径。
我们相信,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阅读量5 0 投诉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