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喜欢迟到,今年还一度有传闻说推迟到了16日,然而最终诺奖委员会还是没有继续跳票。
村上春树一脸的焦急,这个日本老头眯着自己眼睛,本身就小,这下就成了一条缝,仿佛一个杯子落下,杯子没有碎,但确实留下了一个不起眼的缝隙。而身边的阿多尼斯则显得相当淡定,毕竟外面的榜单上自己已经在最高位了,而村上君好几年都在徘徊,或许得诺奖的那些人都在《1Q84》里的那个世界里出不来了吧,蓝瘦,香菇。随后传来消息,97年诺奖得主达里奥·福去世了,“因为他继承了中世纪喜剧演员的精神,贬斥权威,维护被压迫者尊严。”
他在不属于他的世纪得到了本就属于他的桂冠
“鲍勃·迪伦得奖了!”
鲍勃·迪伦?难道还有个作家叫鲍勃·迪伦?原来就是他,世界上摇滚歌手有很多,以后也会有很多,但是,鲍勃·迪伦就一个。
有人说迪伦是“反叛者”,可实际上,或许不是,他的歌曲大部分都是为他的内心而写,因为他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承认自己是“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但是他的一把火却烧了几十年。
60年代,整个世界都乱糟糟的。
60年代确实,在中国如此,在世界上也是如此,以至于有人说“六十年代是一场革命”:吉姆·克劳法(关于有色人种的一部法律)被废除,东欧的共产主义运动走向舞台——整个六十年代,到处都是躁动,也难怪,从45年二战结束开始算起,这是平静的世界也差不多到了躁动的年纪,十六七岁,正是青春期。
当整个世界的格调都很low的时候,想要改变或者提升是很难的事情,然而,鲍勃·迪伦做到了。
少年时代的鲍勃·迪伦深受摇滚乐的影响,而这种节奏感却无法让他感受到信仰和生活。于是,民谣进入了他的世界,当时美国民谣先驱伍迪·格斯里成为了他的偶像。
1962年,他到了纽约格林威治村。这里的一切对后来的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喜欢秘钥,也喜欢“垮掉的一代”的诗歌,格林威治是二者兼具的地方。就好像黄色加蓝色等于绿色一样,这里孕育出了迪伦。
他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刺激时代的歌曲,吧民谣带向了新的思想高度,成为那个混乱时代的最强音,时代正在改变。是遵循还是反抗,迪伦给出了答案。
就在大家都认为迪伦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的时候,他却从65年初到66年夏天连发三张专辑,里面的内容和当时的流行不同,直到70年代初期,世界从青春期中醒过来幡然回首过去那个60年代,才发现原来迪伦已经走在前面。
文章还没写完,88岁高龄的泰国普密蓬国王去世了,普密蓬国王改变了泰国,达里奥·福复兴了意大利假面喜剧传统,鲍勃·迪伦发扬了美国传统音乐,他们之所以成为瞩目焦点,因为他们改变了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
我们根本不该大惊小怪一个“歌手”得了诺奖,而应该去洗清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诗人和歌手来启迪我们民族的心智,又有多少吟游诗人,以诗歌的本质创造性使用语言,履行着“开拓表达的新疆域”的天职?
题外话:鲍勃·迪伦改变了美国,获得了诺奖;也有一个人改变了中国,但他依旧《一无所有》。
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出来,其作者的书都会成为畅销书,而今天似乎这便是诺奖委员会告诉大众的一个事实,文学不仅仅是书,因为文学承载着某种文化,而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改变。
最后给大家荐书:
这些书在书架上等了我大约一年,今天终于有理由翻开他们了。
— THE END —
我会给大家推荐书目,每周五更新,有人问为什么是周五?因为周四是火影更新的日子。
多谢大家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