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了,每年此时肯定都少不了一堆人,要么欢欣鼓舞的迎接新年,要么泪眼婆娑的频频回念。
就如同失恋的时候,悲观的人看来是痛失爱情,乐观的人看来则是重获自由。我则一直属于后者,对待事情总愿意抱以乐观的看待。
但逐渐逐渐的,我开始倾向于自然,倾向于世间的一切都是自然。逐渐认识到世界的运行本质上毫无意义,如同你开启了上帝视角俯视大地时,无论是猪狗牛羊还是花草树木,它的诞生与消亡,兴起或灭绝,都是自然。像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没有贬义也没有褒义,没有错误也没有正确,没有真理也没有谁能主宰,所有的好与坏,不过是人所赋予的内涵。
这一天,也不过是两万多天的生命里,普普通通的一天,今天和明天没有什么差别。与其给这一天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不如认认真真的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我写文章的时候有个特点,初初落笔时原本想写的是一,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二,写完之后再看内容里居然还有个三,回头再看标题时就开始犯愁,标题的意义已经完全不能代表文字想表达的内涵,可是扯了五公里远的一篇文字,好像也没法用一个明确的立意去涵盖,最后索性把标题定的空泛。你若常看我的文章肯定会有这种感觉,总觉得标题和文章的关系若即若离,忽近忽远。
上学的时候,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是语文课代表,每当考试作文只要是抒情文,满分没少拿,最少也是接近满分的状态,但只要规定只能写议论文就彻底完蛋。起先认为这是个缺点,得改。但随着读了更多的书,去了不少的地方,又丰富了少许的经历,加着这几年的曲折蜿蜒,不由得产生了更多的观点,每个观点都不孤立,每个观点都有微妙的关联。当它们连成一片,分不开也扯不断的时候,你又怎么还能把其中一个单拣出来说的明明白白。
其实你看人生不也这样嘛。有个段子说:人这一辈子,常常想干的事情是A,做着做着做成了B,最后却在C上挣到了钱。虽然是个段子,但大体情况确多如此。你稍微翻翻历史,再看看现在,那些伟人或是成功的企业家,哪怕是你身边有所成就的例子,你看他最初要干的事情和最终干成的事情,几乎都已然是两个面貌。
人生就是这无数的点所构成,每到一个恰当的时机便冒出一个,点与点之间纵横摆布,结成一条条复杂的线,织成一张生命的网,每一个点都无法孤立存在。你也许能理清几条线的走向,但随着时间越长,这张网只会让你越看越乱。故而不要妄图能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清晰的愿景,与其规划一张网的蓝图,不如让每一个点都是结结实实的存在。
所以,我觉得我的文章虽然说是随笔也合适,但更应该叫漫谈,从一个点说起,也说很多的点,毕竟他们彼此相连,总而言之说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和自然。
但这样的文章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畅销。你别小看畅销的文章,别以为它仅仅是文笔的问题,一篇畅销文章背后是要有很多的算计。比如写给谁看,这些人的文化层次和年龄阶段,性别分布和心理需求,认知水平和价值观。搞清楚了这些,然后有的放矢的选择文章形式,设置故事情节,巧妙的在文章里放进能引起你共鸣、撩拨你高潮的重点。畅销的文章以产品的思路打造,生产它的目的就在于销售,销售的多少一是取决于产品形式(文章题材)的受众面有多广,二是能不能抓准受众的需求。
记得看某节目,一位女观众特别热烈的向某导演倾诉说:“导演,我好喜欢你的电影,你的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一直引导着我人生的价值观。”这导演倒也实在,回答女影迷时说:“谢谢,但是希望你清楚,我们电影人做电影从来都是去迎合受众的价值观,而不是引导,你的人生还应该是自己的思考。”
对,本质就是这样。畅销的作品从来都是去迎合你的价值观,迎合你的感受,讲的道理都是你潜意识里想听到的,演的故事都你潜意识里想看到的。它是一个产品,欣赏的时候带着消费的心态就好,无论是满足了你的哪一点,都切莫当真,它只是产品,供你消遣。
说到这就顺便说明,我写的文章虽然不是产品,虽然出自于我的真情实感,假如有那么一两句你很认同,依然别忘了自己去思考。因为这只是我读的书,我的理解,我的经历,我的思考。
其实从年初开始做音乐图片的H5页面,到年中的音频节目,再到年底的文章。我一直在努力找寻一种形式,一种品茶时的享受。怎样才能让千里之外,网络那头的茶客,即便不身在茶馆,只是在家中品茶就能有一种便利的,低成本的惬意享受。
我一直在找,这可能永远没有一个结果,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过程,此时的永远都不会是最好。在这个漫长的,不知道尽头在哪的过程中,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美妙。且不说茶客了,就我自己在琢磨这个形式的过程中,自己就先品尝了自己创造的美妙。
想说的话基本就这些了,想与不想这一年也得过去,那就毫不留恋说再见吧。过往不念,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每一天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天,每一天都是最最重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