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介绍顺序是按照我的阅读顺序排列,除此之外无其它含义。关于以下书籍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人好恶不代表广大读者,如有分歧请见谅和尊重。
NO.1
这本书的名气自不用多说。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广受好评,提名和获奖无数。
书中从五个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开始描述事件的发生、起因以及后续的发展。第一篇就是以一名中学女教师的视角讲述她女儿意外死亡的事件。女教师在教室和全班同学面对面,站在讲台上进行告白:来这个学校任职之前的事;遇到心爱之人并诞下爱女;感情受挫开始独自抚养女儿;女儿在学校游泳池意外溺亡;心生端倪开始着手调查以及最后的真相大白。整个过程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倾听,讲台下的两个凶手一个忐忑不安,一个毫无表情。在大家都知道老师的女儿是如何死亡,且罪魁祸首的谁时,女教师随即说出了她的复仇宣判。
仅仅是第一篇,就看得我心潮澎湃。从一开始介绍背景,引出事件,再到后续的调查,一步步抽丝剥茧。当一切拨云见日,痛失爱女的女教师说出的那句复仇宣判,简直大快人心!但紧接着后文又从其他四个人物的视角来描述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故事的走向。女班长对老师报复行为的不解;凶手B母亲的悲痛日记;凶手B从自卑到自负,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整个过程;以及凶手A家庭的不幸,且无视一切的他为了找回母爱开始不顾一切。
读到后面,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苦衷,都有他的无奈,他们并非非黑即白,但都走向了不同方式却同样悲惨的命运。痛失亲人、校园霸凌、理想破灭、深陷牢笼、缺失母爱,但就算再痛苦和挣扎,也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同样的命运,有的人愤世嫉俗,有的人积极向上,当你把一切都怪罪于命运,那你同时也选择了自甘堕落。
这本书揭示了很多社会乱象,涉及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和师生关系等问题,而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却也是我们容易选择逃避的问题。所有的悲剧都不是一蹴而就,罪恶都是在日积月累中不幸失控且爆发出来的。我们大可选择勇敢面对,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歇斯底里。毕竟,你可以谴责伤害你的人,但无辜的人并没有义务为你的痛苦买单。
在最后的第六篇,视角又回到了女教师身上。她再次坐上审判者的宝座,赐予凶手毁灭性的打击。这并非正义,但何又为真正的正义?
NO.2
《三年K班》算是时代的眼泪了。这本书还是我高中时候买的,光是这泛黄的白色封面,年代的久远就可见一斑。
前段时间去伯伯家把剩下的书都搬了回来,而这本就是意外的发现。高中买过很多夏茗悠的小说,但看完的只有寥寥几本,其中《三年K班》和《再见,冥王星》给我的印象最深,以至于高中写着玩的小说都能透出夏茗悠的影子。
书的开头,讲述了天才少年少女发生的一次意外碰撞,导致一个因考试失利,一个因内心愧疚,在高三这个关键的时节,双双从尖子A班落入渣渣K班的故事,而随后的主题也是围绕着三年K班展开。作为一部青春校园小说,它拥有它该拥有的一切:青春年少的悸动、学习生活的压力、还有家庭给予的温暖和不安。你或多或少能在里面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将每个角色的内心展现了出来。即使是在青春光鲜亮丽的外表裹挟下,特殊的高三时期也会将每个人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暴露无遗。特别是女主京芷卉,在他人眼里她已足够优秀,但在心仪的男生面前,在过分优秀的转学生面前,在望女成凤的父母面前,她仍旧是一只自卑的丑小鸭。嫉妒的藤蔓一直捆绑着她,即使她拥有战胜一切的资本,却还是选择了逃避。庆幸的是,结尾男女主还是再次相遇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也算弥补了成长过程的尖酸。
夏茗悠将她和她同学在高中发生的故事写进了这本书,这可以算是她的一本日记。虽然优等生的高中生活,并不能和我这种渣渣的高中生活重合多少,但书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校园气息,还是会让我觉得温暖熟悉。
这本书再次拿在我手上时,我有点犹豫要不要重温,毕竟,有些书只适合年轻时候读。但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先读一章。刚开始,我确实觉得有点老套,甚至有点尴尬,但后来看到对角色内心活动的描写,我开始有了共鸣,然后渐渐怀念起以前的校园生活。这本书对于我而言,角色内心萌生的情感,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比故事整体的走向来得更加重要。在经过无数次打击和挫败后,那微小的心理变化,才是成长的标志。不管结局是好是坏,能在名为青春的泥潭里滚一把,并收获名为成长的利刃,就已经足矣。
《三年K班》感觉更适合还没脱离校园的同学阅读,毕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书中的故事。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出了十年,读起来难免会有点脱节,但青春校园的核心内容是永远不会变的。如果你是毕业多年的上班族,或是夏茗悠的老读者,只要你不介意书中几处略显老套的剧情发展,你也可以找个悠闲的午后,开启你的校园回顾之旅。
NO.3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位伟大的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无可争议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无数推理小说作家受过她作品的启发和熏陶,而这些忠实“信徒”也让推理文学更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真实事件林白之子绑架案改编而成的。各怀鬼胎的乘客们聚集在一节车厢,在列车因大雪被困在铁道上的一个夜晚,其中一名乘客惨死在自己的包厢内。意外坐上这趟车的侦探波洛在好友且也是国际客车公司董事的布克先生的请求下,在无法行驶的列车上开始着手调查此事。而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死者竟是美国著名绑架案的凶手,而这起列车谋杀案也和美国绑架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小说将读者带回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并将快车沿路的风景和发生的故事呈现给大家,让人觉得新鲜的同时,又很好地被代入剧情当中。而整本书的核心主题,就是在悲剧发生后,罪人没得到正义的制裁,被夺去挚爱且悲痛万分的在世者,在筹谋已久后,次次举起“正义”的匕首,向真正的凶手划去、刺去、砍去。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结局让人意外,它脱离了推理小说的常规套路。当大家都在猜测凶手是谁,且又是用什么方法来杀害这个禽兽时,侦探波诺在书中结尾却给所有人都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并“嘲笑”我们一开始的思路就是错的。作案手法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甚至有些线索是凶手刻意制造出来迷惑侦探的。在整个案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大的突破点,只要你认定了之间的联系,且深知仇恨能使受害人变成施暴者,意识到在悲痛中报团取暖是人性的选择,那案件的真相才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但因为这本书年代久远,除了结尾的惊喜和人性的深刻剖析外,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在我个人看来并不大。经典确实影响无数人,但你在现代读书环境中沉浸久了,之后再次读起经典就会让人有些脱节感。在这个追求感官刺激的快速消费时代,《东方快车谋杀案》可能不能给你带来足够大的震撼,但只要你细细品味,你会发现除震撼外的各种人情冷暖,就像结尾侦探波诺将选择抛给了好友和医生,随后两人也都做出了同样让人暖心的选择,这使人不得不再次将“正义”这一话题摆在桌面上:当面对法治社会的不公,私自拿起正义的武器,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
NO.4
知道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朋友发给我的一个推荐书籍的微博。微博上推荐了这本《喜鹊谋杀案》,说作者是多么地声名在外,书又获得了多少名人的推荐,屠了多少个榜单,销量又是如何的惊世骇俗,所以我抱着相当大的期待购入了这本书。
故事从一位女编辑在家中阅读公司旗下一名畅销推理小说作家的新书稿件开始。这是个书中书的剧情,前文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讲述新书稿件里的上世纪英国乡村谋杀案的故事,就在谜底即将揭晓之时,女编辑发现整个新书书稿缺失了最后,且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章节。紧接着,现实世界中,写这份稿件的作家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的塔楼上坠亡。为了找回缺失的最后章节,以及弄清楚作家的真实死因,女编辑担起了侦探的角色,开始了改变她一生的追求真相之旅.....
这本书很厚,和呼延云的《扫鼠岭》差不多。还想着会不会再次给我带来读完《扫鼠岭》后的震撼,却发现这本书远没达到我的预期。并不是说这本书不优秀,它确实是一本合格的推理小说,书中探讨了在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强权的影响下,有人自大妄为,有人委曲求全,幻想和现实的相互承托下,让这本书显得与众不同。但出版社给它加了太多的头衔,而这些虚无缥缈却大张旗鼓的宣传,调高了读者的胃口和期待。当读者把书读完,可能会觉得期待落空,会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受到了欺骗?!如果你真诚以待,我会持平常心去欣赏作品,但你用欺骗来款待我的阅读之旅,即使作品可圈可点,我也会在失望中对作品产生厌恶感。这是作者、出版社和读者之间最不应该出现的悲剧。
之后我问了同样也买了《喜鹊谋杀案》的朋友,她说她买了这么久也就看了三分之一。我说书并没有宣传得那么好,她也是这样认为的。她还告诉我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也没有那么高,很多人都评价有点失望。所以说,不管出版社再怎么宣传,读者的反馈才是最真实且有力的。
如果你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去阅读《喜鹊谋杀案》,你还是有喜欢它的可能。但对于我而言,如果不是心态上出现转变,不出意外我不会再读第二遍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