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搜神记》称姬宫湦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一说可能是依据《竹书纪年》。周宣王在位时期,将姬宫湦立为太子。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宫湦的父亲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继位后,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
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周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故事大概就是说西周周幽王做君主的时候。为了取悦不爱笑的王妃褒姒,周幽王下令燃起烽火,让各路诸侯率大军赶到都城救援。而周幽王就和褒姒看着城下疲惫受骗的大军,拍手大笑。后来,戎族率军入侵,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一个前来救援。结果导致戎族破城,幽王身死,西周也随之灭亡了。后人将这一段故事称为“烽火戏诸侯”,用来谴责周幽王的荒淫无道。但西周时期并没有烽火台,根据比《史记》成书早的战国时期秦国吕不韦等人合著的《吕氏春秋》有记载: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这里提到幽王联络诸侯国军队的方式是击鼓,而并不是什么烽火。而在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早的烽火台建造于西汉时期。所以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之外,并没有任何关于西周时期烽火台的记载。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
“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琇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