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2019兴成长计划——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提升班,于是,我便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了兴成长四班。不负所望,一个假期的学习,不仅让我收获了许多新技能,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也让我对自己有了信心,找到了今后教学中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奋斗的目标与方向。
学会合理设计制作教学PPT
首先要感谢的是由梁勇校长讲解的《教学PPT的设计和制作》。虽然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自己设计制作PPT教学课件,一直以为自己的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听了梁校长的课后,让我对PPT的制作方法和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深感自己在教学PPT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梁校长在课上首先为我们讲解了PPT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回顾以往在教学中我所制作的PPT课件,的确经常出现梁校长所指出的问题和误区。一味地追求图文并茂,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视觉感观,这样的PPT课件不仅仅是影响美观,最主要的是不能有效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梁校长的课令我茅塞顿开,完全明白了如何制作出适合课堂需要的教学PPT了。
学会制作思维导图
听了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教学科研副主任王思思老师的课《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让我从“兴成长计划”中再次认识了新名词,感受到了学科整合带给课堂教学的魅力。在王老师带来的视频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学习“万花筒”。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将美术、科学、语文学科整合到一起。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孩子们个人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美术课,让孩子们有了不一样的学习能力。“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是自然笔记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而这也恰恰正是我们现阶段需要培养孩子们所掌握的学习方式。“大概念”是跨学科的基石和地标,帮助学生形成持续性的理解。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学习。王老师的这节课带给我很大收获,它将我们的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而且也教会了我第一次利用“幕布”做思维导图。
听了朱思思老师讲的《教学实践中的思维导图》,让我加深了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与掌握。进一步认识了八种常见的思维导图。通过朱思思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从中深受启发,感觉思维导图就像“大脑使用说明书”,它以更多的文字,更丰富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学生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孩子们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
1.思维导图能将一本教科书变成一幅图,让孩子们通过预习,在正式上课前,已经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2.一本书变成一幅图后,章与章之间,不再独立存在,思维导图让它们联系起来。
3.知识通过脉络的方式更加有条理,有层次感,便于理解和记忆。
4.让孩子们学会主动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们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师生一定会受益无穷。这一次,我学会了制作更精美的思维导图,能够在思维导图中加入颜色,插入图片,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学会正确选择教学APP
听了陈晓粧老师的《学习类APP的教学运用》一课,让我对教学中的APP的选择和应用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教20余载,回想过去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学条件没有现在优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全部的教学工具,和现在的教学条件根本没法比。有了陈老师的指导,我才明白了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的选择和运用好现代化教学工具,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是学以致用。
学会设计PBL项目
听了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钟文妙老师的《项目式学习PBL设计》,再一次让我感到自己知识技能上的不足,听了钟老师的课,让我如获至宝,又学会了新本领,真开心。钟老师围绕五个问题为我们逐一讲解设计PBL项目的关键内容,课程讲得十分精彩,按照钟老师的指导,我也能初步设计出一个简单的PBL项目了,虽然方法还不够成熟,但还是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校本课程《沙瓶画》
一、项目启动
沙瓶画——对生活中的废旧瓶子进行艺术加工,既美化了居室,也做到了废物利用,从而保护了环境。
二、框架构建
1.揭示项目主题,布置要探究的内容,做好探究准备。
2.发布活动目标:
①认知性目标:让学生知道要沙瓶画的制作过程。
②技能性目标:尝试用沙子粘贴在瓶子上,然后在瓶上作画的技能。
③创造性目标:能有创造性的以各种造型及色彩装饰瓶子。
④情感性目标:感受沙瓶画的乐趣。
3.小组分工合作,讨论并准备材料。
三、项目执行
1. 了解沙瓶画。
2.制作沙瓶画的步骤。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4.组织欣赏优秀作品。
5.活动小结。
6.活动反思。
四、成果展示
1.参观班级学生作品。
2.学生互相点评交流。
3.谈谈画沙瓶画的收获。
总之,自从加入了“兴成长计划”,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每一节课都收获满满,每一次尝试都惊喜不断。教育信息化2.0提升班真正意义上提升了我的信息素养,为我今后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如何创建高效的课堂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注入了无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