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陆陆续续花了1个星期的时间读完第一遍,深受启发,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复读一遍,并做了相应的记录。暂时撇开别的不谈,作者李笑来的思考程度之细之深,真是令我“仰之弥高,攻之弥艰”啊。 我很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籍,它在生活的很多细节方面给了我详尽的指导,尤其是在思维层面上尤甚。 目前我看过的所有自我管理类书籍中,能够给我这种惊叹的书也就寥寥书本,这算是其中一本。
其他如《人性的弱点》、《少有人走的路》等,我在整理上述书目的时候尴尬的发现这类型读过的书少之又少,羞愧。
接下来详细谈一谈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些点:
- 人们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有的人会自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有的人会果断放弃,而另外一些人就会“去学学看”。 这样的结果来自于他们各自上一次的经验。如果你不去学,那么你就永远无法了解它能带来的好处,如果去学,虽然它不一定为你带来好处,但是你要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很可能它在你将来的某个时刻就会对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人们为什么会期望速成。
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随着从小到大年龄增加带来的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 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脉本质上就是“交换”
- 客户知道的越少,要求的就越高,越完美,因为他们一无所知,所以才提出那些他们幻想中的需求。
- 要勇于接受未知、不完美、不确定性;比如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当我们遇到不确定性时,要先记录下来,等待以后随着学习的加深,就能完全融会贯通。 而且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或学科时,刚开始最重要的就是熟记各种基础概念,这对今后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
- 认识记录的必要性,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很多时候它并不可靠。
- 心态会受到现状的影响--特别是在糟糕的现状时,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运用心智的力量,冷静分析和思考,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 人做事的动机来自于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 获得奖励和逃避惩罚。
- 为很多简单重复的事情设置流程是很有必要的,譬如打电话、遇事先自己what,why,how。多数人知道what,why,但是不知道How(即方法),正如很多人希望变得富有,也大致知道原因,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
- 我们不是失败的计划,而是计划着失败。
- 学习的基本方法: 体验、试错、观察、阅读; 基本手段: 正确的思考。
- 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到达了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居然与其他动物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
- 举证责任、自利性偏差、双盲测试
-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只是一种选择,而且“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真正可贵的是强的人选择善良。
- 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思维,同时思维又受到语言的限制。所以必要的思维训练可以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更正确的思考。
- 倾听的过程中,学会回顾与预期
- 每句话都是有归属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成为能够说更多话的人; 同时要不时做出一些令人佩服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交朋友,并获得尊重。
- 兴趣: 往往是因为不能做好,所以才没有兴趣,绝大多数的兴趣都是在做得足够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
- 遗忘痛苦是大脑的与生俱来的运行机制。
- 「人脉」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
-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 灵感是靠积累获得的。
其实上面的这些内容我在复读的时候就都已经记录下来了,不知不觉中我又把他们重复了一遍,可见对我的影响之深。 与此同时,我也得深刻记住,“学而时习之”的重要道理,每月定期花一天的时间来复习是必要且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