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读书,并非是为了博学多识、能言善辩,仅仅是为了使自己更聪明一些。”——蒙田
我这几年重新开始读书,大抵也是如此。撇开小时候纯粹是为了喜欢读书,千方百计地借书、租书、蹭书看,只是单纯地想获得阅读的快感,我现在的阅读带上了更多的目的性。
人都是受了生活的嘲弄后,才学会有所感悟的。在我一次次地被命运推着走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造成自己生活变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的无知。
“回炉再造”我没有那个勇气,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读书是唯一可以让我有所改变的。丢掉以前阅读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些实用类书籍。
看着那些励志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夜以继日地读,很快,那些书被我看完了。我静待自己的“蜕变”,然而并没有。
和昨天、前天、去年、以前的每一天一样,我还是那个总感到有心无力的我。是“读书无用”吗?当然不是,是我把努力的方向弄错了。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艾德勒就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方法。
他说:“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实际的问题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方法给我们了,理论告诉我们,这些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没有作用,只有通过行动来验证。
以本书为例,我阅读此书的目的,就是想解决我在以往的阅读中遇到的那些读后记不住、不知道怎么提炼书的主题、不知道如何搭建书的结构等问题。
根据书中的方法,我先翻阅了目录,知道我需要的内容都在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中。
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把这一篇全部读完吗?不用,在我们阅读一本以方法论为主的书籍时,要找寻的主旨就是那些方法。当然,聪明的读者还会看出作者没有明说,但是暗藏在那些原理后面的规则来。
带着问题读书,是对所有读者的基本要求。阅读实用类的书籍时,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作者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成甲老师说:读书不一定要把时间都花在“读”上,如果你是想要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
思考就是用我们有限的认知去和作者的认知进行碰撞、思辨,碰撞越激烈,思考越深刻,效果越好。
要想让书中的知识完全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吸收、内化、输出是最好的练习模式。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都是让我们真正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实用类书籍的最终落脚点一定是行动,通过行动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发生改变,阅读的效果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