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是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关于自我管理的书也很多,但根据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大多数人只要简单掌握几点就足够了。
自我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进行自我管理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这种自我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计划能力,也就是能够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短期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到每一天的能力;第二是执行能力,也就是,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的能力。计划其实是个十分重要,但却常常被忽视的能力,关于计划我将在下一期与大家深度探讨,今天我们主要聊一聊执行。
假设我们已经制定完了合理的短期目标,那么接下来我们只要确定今天要完成什么,并确保自己顺利完成当天任务,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些目标。所谓的日常自我管理,无非就是确定今天要做什么,然后按计划完成这些任务。
两种任务,两种工作模式
在讨论具体的执行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区分两类不同的任务。第一类任务叫做执行类,或者非创意类任务。一般来说,完成这类任务有既定的规则、流程和做法,有的任务也许具有挑战,需要启用算法心智,例如做财务报表,写分析报告等等,但只要你拥有与任务难度匹配的能力,那么只需通过专注,你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算法心智”来源于Keith Stanovich对心智模式的分类,具体可参考《超越智商》)
第二类任务则恰恰相反,大多属于创意类,这类任务通常没有固定的思维流程,需要依靠灵感,要将已有的各种想法、经验、和知识等进行创意性的连接和组合,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说,设计新产品、制定新策略、编舞等等。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这两类任务,是因为它们需要利用大脑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具体来说,专注模式是指大脑集中注意力集时的工作状态,此时大脑的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这有利于我们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第一类任务。发散模式则是指大脑放松时的状态,此时大脑皮层并没有一个集中的活跃区域,而是任由各部分神经元发生随意连接,这有利于发挥创造力,解决第二类任务。
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场合中,我们都太过于强调专注模式,把发散模式看成是对时间的浪费,其实不然。时刻处在专注状态并不是那些需要创造力的任务的最佳工作方式,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我们越是专注,就越难得到满意的方案,相反,让大脑放松一下,走动走动,听听音乐,说不定灵感就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灵感就是这么奇怪-有心栽花,花反而不开,无心插柳,柳却能成荫。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艺术家必须在一个松散随意的环境中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像谷歌这样的科技公司,会有那么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在如今这个依靠创新驱动的时代,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创造力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专注的同时,将大脑的发散模式更好地利用起来。
用任务清单来管理时间
任务清单是一个我极力推荐的自我管理工具,过去这三年,我都是依靠任务清单来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管理,那么任务清单有些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起床之后,你开始想今天要干什么。你处理事情的顺序基本上是随机的,哪个任务先从脑子里冒出来,你就先做哪个。做着做着,你突然记起了一件更紧急的事情,于是你停下手中的活,急忙去处理紧急事件。等这些能够想到的事情都完成之后,你发现自己突然间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于是你便开始刷朋友圈,逛淘宝,看新闻。猛然间,你记起老板昨天还交给了你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需要耗费大量脑力,不过它似乎并不是那么紧急,于是你决定明天再处理,然后继续刷朋友圈。
第二个场景
因为有提前列任务清单的习惯,你很早就确定了明天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但是你不会给自己安排到饱和状态,以便处理一些紧急的临时任务。早上起床之后,你对于今天要做些什么了如指掌。你把上午效率最高的那个时间段拿出来处理那些最紧急、最重要或者难度最高的任务。集中精力处理完了这些任务后,你感觉轻松很多,接下来你便可以不慌不忙地处理那些需要今天完成的小任务,甚至是喝杯咖啡,边休息边思考那个困扰了你多日的工作问题。对比这两个场景,我们就能清楚地明白任务清单的意义: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节省很多脑力,我们不需要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其次,它能够让我们对一天要做的事情有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我们不仅不会漏掉任务,还能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完成那些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任务。很多人认为任务清单只是用来管理工作的,其实不然。我们不仅在工作上需要任务清单,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就我自己而言,我会把这一天要做的所有生活琐事,连同工作任务全都列在当日任务清单上。生活中那些必须处理的各种琐事会在不知不觉中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能够把这些事情管理好,我们不仅会感觉生活变得轻松很多,还能节省出不少宝贵时间,并把它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用番茄工作法来对付拖延症
有了任务清单,并不代表就能如愿完成,阻拦在我们面前还有一个强大的敌人,那就是“拖延症”。我们喜欢拖延,是因为每当遇到困难,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本能地以一种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方式来抵触和逃避。但实际上,一旦我们开始着手去做了,这种痛苦的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完成之后,我们还会有一种满足感。所以,对抗拖延症的核心,其实就是直面开始前的“痛苦”,然后不假思索地去行动。
对于那些意志力还不够强,经常拖延的人,我强烈推荐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80年代末创立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很简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然后专注工作,在这段时间内要强迫自己不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再休息。
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能很好地对抗拖延症和提高专注力,这是因为番茄时间抓住了人性内在机制的特点,它似乎有一种“魔力”,一旦番茄时间被启动,我们就会很自觉地开始行动,并远离任何干扰,直到番茄时钟想起。(大家不需要买一个实体的番茄时间,下载一个app就够了)
另外,还需要提醒的是,番茄工作法更适合第一类任务,对于创意类的任务,有时间压力反而会影响大脑发挥创造力。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日常自我管理我们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1)提前一天列好每日任务清单,这个清单最好能够包括当日需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和生活任务,不过安排不要过于饱和,这方便我们处理临时的紧急任务;
2)紧急和重要的任务先完成,然后再一一完成其他任务,对于喜欢拖延的人来说,可以考虑用番茄工作法来提高执行力和专注力;
3)一天中要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启用大脑的发散模式,这有利于我们解决那些复杂的,需要创造力的问题。
关于任务清单,可以参考我在第4期杂志中写的《自我管理之晨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