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领域,有个词,叫做“时间颗粒感”;说的是感知时间的能力。
通常我们会计划一天的工作安排,工作领域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特别是很多环节都清楚明了之后,我们会大致可以估算时间的流逝情况。
当然,因为当下过程的碎片化,我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自知。
一方面,造成效率的直线下降,导致时间的延后;
另一方面,很多问题是突发的,在此之前,我们并无具体的经验,解决的过程当中,时间的掌控感会丧失平衡,这就给估算时间造成了压力。
时间领域中,有一个与墨菲定律同源、貌似悖论的“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为什么完成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预期呢?
① 熟悉与陌生
我们做事时一个非常真实的境遇是: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原本做的准备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而在不断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早已溃败。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忽略了一点,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还是陌生的?
熟悉的部分,我们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去估算时间,而陌生的部分,成了我们眼里的“意外”;它是我们无法确定的部分,自然也就成了我们估算的难题。
② 碎片化的时间,中断是常有的事情
我们做计划的过程中,经常会切割时间,也经常会忽略一个原则:为自己创造整块时间。一项任务,不是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时间越是碎片化,实际上越受干扰;很多的任务,都需要一个阶段的过程,需要“沉浸体验”;需要“专注”,才能有效且高效的运作,让任务妥善完成,在这个忘我的状态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平日忽略的很多规律和灵感,也更容易窥探到事物的本质。
就像工作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中断的情况;微信来了一条客户的消息,当你的注意力在信息上时,时间已然悄然流逝,当你思考如何回复的时候,在决策是否现在就回的时候;时间已经不知过了多久,可能很短,可能很长,无法预估。当我们再次平复心情,继续当前的任务时,经常会出现,想不起来,刚刚做到哪一步了,于是,时间在找寻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手机推送了一条我们非常感性的新闻,没忍住,点开看一下,看完发下,下面还有相关内容,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好久而不自知。
有些中断是被动的,有些中断则是我们主动发生。所以,我们需要计划时,需要设置机动时间,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执行计划。
避免所有计划被搁置的尴尬境地,合理的角度出发,计划只是单纯的设想,合理与否,我们需要更多的把计划落实成时间统计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时间颗粒感,在感知时间的同时,合理的估算时间,更有效率的进行任务的处理。
③ 熟悉的误区
很多人在工作的领域中,建立了熟悉的习惯之后,就不愿意走出舒适区了;总是不愿意面对陌生,只是在熟悉的领域,不愿与越雷池半步,一遇到困难,为了完成当下的任务,为了下一项任务的开始,也没有预留机动的时间,真正的拖延,是逃避问题带来的真正成长;
我们总觉得自身现有的经验足以应付工作的使用,却从来不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埋头苦干似的,在平庸之中荒废了大好的青春。
这种心态下的估算时间,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这种心态下的提升效率,也失去了太多的意义,我们提升效率的本质是为了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可是价值的部分被我们所规避的时候,换一个赛道岂不是对当下赛道的责任缺失吗?
所以,不去刻意避免,一定要合理的估算时间,勇敢的走出舒适区,迎接更大的成长;如此,提升效率,才真正拥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