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28,12-6-4,告子章句下6-4》
【曰:"孔子为鲁司冦,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今天是丁酉年壬子月丙戌日,冬月初八,2017年12月24日星期一。
燔肉,是举行郊祭仪式上的祭品。税冕,是脱去冦冕。
上一节,淳于髡变着说法讥讽孟子离开齐国是无能。
这一节,孟子反驳淳于髨自以为是的知贤理论,告诉他,贤人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孟子说,你认为通过业绩和结果可以识别贤人,据此认为辨别贤者是容易的事,却不知辨别贤与不贤,并不是业绩结果这么简单的设定就能办到的。
当年,孔子做鲁国大司冦,代行相事,三个月而鲁国大治,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害怕临国崛起为实力抗衡的强国,使了一个美人计,派出齐国女子乐团和众多赛马,送给鲁国君相,鲁国君相果然中计,沉湎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而不用。这时的孔子已有去意,但没有马上就走。刚好有一场郊祭仪式,孔子作为大臣陪同出席,仪式结束后,礼当有燔肉分发给出席活动的大臣,这次却没有分到孔子家。于是,孔子立刻就动身离开鲁国,甚至连头上的官帽都来不及脱下就走了,可见孔子去意毅然,不肯稍留。当时的人们议论这件事,不知孔子的人认为,燔肉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东西,偶然漏发也是可能的,怎么就为这事儿离职了呢?而另外一些知孔子的人则认为,郊祭之后分发燔肉,是待大夫的礼仪,如今如此疏慢,怎么能不离职呢!这两种说法,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都不是深知孔子的说法。
孔子这么做的用意究竟何在呢?孔子的用意是复杂的。如果因为领导们接受齐国女子乐团一事离职而去,等于把他们的错误摆上台面上了,但如果无故离职,又不是君子当为;现在,如果因为领导们没有分发燔肉一事离职而去,则将他们的错误泯于无形,转移了舆论焦点,同时,自己离职也算有个理由,不算无故而去。
孔子的决策依据、判断、行动一气呵成,如此明快,而他的用心又如此忠厚。可见,君子的做法,常有出于常情意表之外的地方,那些以为为了燔肉或者以为为了无礼的见解,都是浅陋之见,并没有真正理解君子微意所存的内涵。
可见,辨认君子绝非简单容易的事,同理,孟子的行为也不是淳于髨所能领会和理解的。淳于髡自以为知贤,又说当今世上没有贤者,真是狂妄之极,贻笑大方。脸大如盆,又掉地摔八瓣。
当时的策士,以富强之术为能,不知自己的短视而以立竿见影的效果为能事,表面上看起来管用,实际上却是加速和扩大恶果。孟子独以仁义之道进言齐王,直指齐王好勇、好货、好色之疾,所以常常说不到一块儿去,如此没多久,孟子就选择离开了。但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不肯明白指责齐王之失,淳于髡却认为孟子不仁义,又认为孟子无能,岂是知孟子的人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