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被一个孩子的吵闹声吸引。听了一会,大概听明白了,爷爷把孙子的橡皮给弄丢了,男孩哭闹着,要爷爷把橡皮去捡回来。爷爷在众人的注视里,有点尴尬。连连推脱说,明明是你自己弄丢的,一次次的推搡开孙子的纠缠折磨。甚至吓唬孩子说,你回去等着挨揍吧!我旁边的大妈们看不过去了,“要是我的话,早打的他不敢闹了”,“这就是惯的,我家孩子瞪他一眼,他就不敢说话了”。
这就是在中国普遍教育下的孩子的成长,哭闹就是不懂事,不听话,不管有什么原因,似乎是给自己丢脸了。
我在想男孩为什么会仅仅因为一块橡皮哭闹不止,非要爷爷把橡皮捡回来呢?橡皮在一个孩子眼里,可能这已经是重要的事了。或者这块橡皮是同桌送给自己的礼物,自己爱不释手;或者这块橡皮是有特别的意义,跟了自己几年了,像自己的一个朋友了。家长从来不会问你的想法,为什么要求这么做。他们不过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觉得你应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罢了。
在“幸福来敲门”电影中,为了准时到福利院,晚上有地方住,父亲带着儿子追赶公交车,奔跑中儿子弄丢了他最爱的玩具奥特曼。儿子哭了,想要捡回它。父亲也流泪了,他知道这是儿子唯一的宝贝,但是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这样做。
将来,我会对我的孩子说,“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我会帮他捡回那块橡皮。
所有人都说读书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人们趋之若鹜,学习快速阅读法,读更多的书。可是,是否思考过,读书和你变好有什么关联。
我们活在一个书的氛围很浓厚的中国教育里,但很多人依旧脑袋没货。为什么?不是看书看得不够,而是思考不够,缺乏独立的思考。读书读的不是数量,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读懂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大学里本是一个人
最朝阳的阶段,现在有多少大学生,每天吃了睡,睡了玩,脑袋闲置着,四年下来,落下了思想。这远比少看了几本书严重多了。鸡汤文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它能让你暂时获得能量,躲避思考。所以,在平日里还是少看些鸡汤文吧,真正的面对问题。
白岩松说,电子产品拿走了无聊,也拿走了伟大的东西,比如“发呆”。其实发呆不就是在思考吗?
其实古人早已告诫:“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最伟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