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带着小庆妹妹备课、磨课,在给她说课的时候自己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至少发现有两个好处:第一,因为小庆要来听课,所以自己也不敢随意划水摸鱼,几乎每一节新课都还是要过过脑思考思考;第二,在带着她作教材分析的同时,也再次捋捋上课的思路,让自己的教学逻辑变得更加明白清楚。新老师备课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个问题我在问小庆妹妹的时候,自己也在不断思考,现在梳理出来了这些,记录下来以备参考。
一、备课一定要有整体观和系统观,教学逻辑是串联知识点的关键
下午确定了课表后小庆很积极马上着手开始备课,当天晚上就按我的要求把手写的草稿发给我看。但是第一次的教案说实话我并不满意:我要求小庆写详案,结果这个乖妹妹就把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但是,这些知识点太散乱了!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割裂的,整堂课没有灵魂啊。备课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一定是存在着某种逻辑线索的,在某一个知识点中也存在着或明或暗的教学逻辑,很多条粗细不一的逻辑线拧在一起,就构成了整堂课的灵魂,老师备课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教学逻辑,然后用教学逻辑这条“线”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点,只有找到了这条关键的“线”,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新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条“线”呢?有几个建议可以参考:
1、备课要有整体视角,通读整本教材是备课的基础。教材内容的整体分析是备课之前应该先认真思考清楚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是一个老师备课前的必做功课。新教师要从知识框架的系统构建入手,来分析自己所教学的这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相关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忌备一课时的课就只看这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只有搞清楚了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某一章内容棣属于课标10个一级主题的哪一个、这一章与教材其他章节有何关联、本章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并列?承接?比较?……)。教师把这些问题自己先想明白了,然后再精读某一节的内容,梳理这一节的知识框架和概念体系,捋清楚这一节的内容究竟有哪些点是教学重难点,从而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才能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以现在正在进行的19章备课为例,尝试寻找教学“逻辑线”是关键。本章棣属于“生命的延续”这一单元,学生应了解“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三方面内容,这也是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学习理解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传递规律的知识基础。贯穿整个19章的重要概念“生物产生后代、繁衍种族是生物的生殖”和“生物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是生物的发育”,因为植物体的发育(生活史)已经在七年级详细学习了,所以在这里没有再提及,但考虑到概念体系的完整性,老师应该补充其他生物的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生殖方式。在三节内容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人的生殖发育,这一部分内容涉及非常多的专业名词和陌生结构,但这一部分又是学生非常好奇的内容,很多学生也许在课前就都从不同的渠道了解过良莠不齐的信息,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让八年级娃娃们通过学习收获规范科学的知识是重点,也是培养和提升“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本部分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还要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反复渗透“结构与功能”观这个生命观念,也要在知识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小庆妹妹接手的第一节课,就是要上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层面来看只有一个核心: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虽然看起来和前面的男性生殖系统内容并列,但这其中又涉及到受精作用的概念、受精发生的场所、精卵细胞融合在遗传上的意义、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及场所等内容,所以和前面的男性生殖系统内容又有一定程度上的承接关系。因此,老师绝对不能只是带着学生看图填空般地学习器官结构名称,而应该用“生殖系统有哪些相应结构来完成生殖的功能”这条逻辑线来贯穿教学的始终。以其中“受精的场所”这一知识点为例,教材上仅仅就是“输卵管上端”这几个字的描述,学生能理解输卵管,但对“上端”的理解却会产生混淆:究竟什么是“上端”?“前、后?上、下?”老师可以从卵细胞和精子的结构特点入手,辅以相应动画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精子可摆动的尾部使其能高速游动、从而穿越重重障碍到达输卵管前端,而卵细胞因其形态(圆球状)和结构(携带大量卵黄)的特点,从而无法像精子那样高速运动,因此二者只能注定在输卵管的前端(上部)相遇完成受精作用。这样的点拨捋出了这一个知识点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长期下来他们才会逐渐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问题
备课还有一个应该重视的是一定要备学生,学生才是理解、掌握和应用学习内容的主体,所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具体的分析。新老师尤其要注意了解自己学生的前概念、前知识,千万不能直接把教参里别人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拿来直接使用。所以,建议小庆妹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搞清楚课程标准对本主题、本章节、本部分内容究竟有何要求,不盲目拔高也不自行降低,在课标规定的范畴内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第二,可以参考探究丛书、期末区统考题和会考题等习题资料,从另一个角度明确哪些内容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方法规律,而哪些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因其不是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关联不大,因此可以灵活处理,这样确定的教学重难点也才更加准确。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了,自己想明白了一大半,但老师还有一半要思考的是怎样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领会到一节课中他们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能学会什么。提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有很多时候都是在师与生的问答沟通中度过的,老师的问题质量高低常常会决定课堂的成败,因此新老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备自己要提的问题。问题不能太多,满堂问不仅无效而且还打乱课堂节奏;问题也不能太少,老师满堂灌更是课堂大忌;问题不能太小,过于细碎没有思维含量;问题又不能太大,太囫囵了学生无法下口不知道从何入手。老师的问题一定要设计得有梯度、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问题指向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有寻找问题答案的思考方向;而且学生回答了问题后老师一定要给与明确的答复:回答得是对是错、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如果对的那有何可借鉴的思维亮点……让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这些相应的点评中蕴含的知识点,常常才是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终极目的。
当然,这样的师生默契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时间的累积。欲速则不达,小庆妹妹不要太着急啦!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和认真反思,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大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