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认知的力量。最近,我又把《好好说话》一书认真读了一遍,感觉与第一次读,完全是两回事儿。第一次读完后,只是简单的认为好好说话确实很有必要,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机会和人脉等等,是属于锦上添花的技能;这一次读完,却深刻的感受到,不会好好说话,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得不去改变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刚需。
由于认知的不同,理解程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次看完是不了了之,我的说话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这本书也并没有对我的说话形成很好的指导,我得到的结果只是——我看过这本书;但这一次,我意识到了好好说话的重要性。不会好好说话的人总有吃不完的亏,受不完的罪,好好说话成为了生活的刚需,于是我的元认知能力开始时刻监控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会随时反过来思考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得体?是否精准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好好说话》这本书也变成了常翻常新的工具书。这个细微的改变,让我大为震惊,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认知的力量。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对好好说话的新认知。
“我就是不会说话,请别往心里去”;“我人比较直,说话不会绕弯子,你别介意”;“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误会”等等,这是很多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常常挂在嘴上的解释。对他们来说,不会好好说话并不是什么大错,只要自己为人真诚和坦率,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同时他们还希望周围的人都能多多担待自己的不会说话,自己如此坦诚的和你交流如果你还非要和他们记气,那就是你不够豁达、不够包容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可这种想法似乎又是那么普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自己不会好好说话,别人要多多理解和包涵简直就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大规模的、普遍的想当然,一定有其根源。追溯历史,我们看到孔子正对弟子们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刚毅木讷近仁矣”。于是,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开始理直气壮了:看看,孔圣人都说了,要我们不要多说话,我们这些不会好好说话的人才是宅心仁厚、踏实做事儿的人,那些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人都是心机重重、精于算计之徒,我们要求大家对我们宽容一点,有错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理由,可当我们再深入思考一番,就会发现,其实孔子这话并不能这样简单的仅从字面去理解。首先,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会说话的人。每句话都能成为经典,弟子遍天下的大圣人,能是不会好好说话的人么?其次,我们看看孔子对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评价:“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见,孔子对弟子蠢不蠢,还是由“会不会说话”来判断的。最后,我们要搞明白,会不会说和爱不爱说,是两个概念。孔子要弟子们少说,是因为他有底气,因为他的弟子个个能说会道。不会好好说话,就别拿孔老圣人说事儿了。
把目光从历史的隧道里收回来,反观自己。一直以来,我对于好好说话的认识不深刻,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隐隐觉得自己因为嘴笨很多地方明里暗里都在吃亏。其实,不会说话很多时候就是不会思考,或者说没有把这事儿当成是可以思考的事儿去对待。有时候心里明明没那意思,说出来的话却变了味儿,这些不当的言语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快,而他们的负面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自己,这真的只能说是“活该”了。我因为没好好说话,没少和老婆闹过心。她总会因为我的哪句话没说好就和我闹情绪,而我总觉得不可理喻,认为她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没事儿找事儿,纯粹一个玻璃心,老难伺候了。我的理由是:你有必要吗?在家里说话干嘛还要那么注意?不累吗?家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地方,让人休息的地方,你这样斤斤计较,还让不让我好过啊?……直到如今我才发现是自己做错了,为什么错呢?因为自己心大。心大,就会欠缺察言观色的敏锐;心大,就会无法洞悉对方的言外之意;心大,就会说话欠考虑;心大,就会伤人而不自知。
好好说话,到底有多重要?好好说话,要多重要有多重要,他关乎着你的幸福,乃至你在这个世界的地位。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一辈子认识的人不再是周围几个熟悉自己的人,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让我们认识的人成倍增加,花时间和注意力去判定一个人变得极为奢侈,更多的人只会从你的言论来判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会好好说话就是一种硬伤,是缺乏思考的表现,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最后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好好说话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能力,会不会说也不是只由性格决定,只要我们提高认识,把它当成自己生活的刚需,谁都可以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