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雪莉·特克尔以心理分析的视角看待科技空间的发展,提出了“群体性孤独”的观点——人们感到孤独,却又怕被亲密关系束缚,并借此呼吁人们回归生活,着眼身边。
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状态
一方面互联网改变了空间的概念。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只要我们打开社交媒体,就能够和身处各地的人们取得联系,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逃离现实的出口。有了社交媒体,我们能立刻从现实中逃离,进入互联网打造的虚拟世界中。另一方面,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身,给予了我们更为自由和舒适的空间。
互联网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单薄社交,一方面它鼓励我们和他人建立弱联系,一方面又助长自恋情结。在这样一种弱联系关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他人的肯定来寻找自我。
举例来说,在社交媒体上传自拍这一行为,都是经过思考后慎重发出的,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我们倾向于展现出自我理想化的自己,通常展现的内容都是积极完美的一面。而在分享之前,我们内心默认发布后别人审视的目光,同时希望自己被重视,并且得到他人的称赞。一个点赞,一句评论,都能让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得到认同感和满足感。互联网虚化了一个理想的自我,陷入的时间越长,这个自我就越清晰,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就越大。
如何处理互联网社交所带来的新型孤独
在书中,雪莉·特克尔描述了一种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手机和电脑;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上,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消息。我们在一起,却依旧独处。”尽管人们进入互联网有着目的性,但在本质来说,互联网仍是疯狂的。一旦我们沉浸其中,就会和现实世界产生越来越厚重的隔膜,我们渴望去和他人建立联系,却又害怕亲密关系,从而产生一种新型孤独。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新型孤独?作者认为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流,重新建立现实世界的真实、厚重的社交关系。我们可以借助梭罗的“三把椅子”作为思考框架,重新在独处、家庭和工作中发现真实的交往体验。当然,产生群体性孤独并不是互联网的错误,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互联网,我们需要在使用它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如何去适应它而不是被它所掌控。
而在网络世界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语言的力量。无论在现实还是网络世界中,都不要小瞧文字的力量。我国关于网络暴力的法规还有待完善,人们在网络上发表伤人言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了“键盘侠”的态度更加猖獗。在面对社会性事件时,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言行的力量,“让子弹飞一会儿”,不是对事件的漠视,而是要求我们以更理性和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