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又是一则新闻上了热搜——姑娘嫌弃相亲对象秃顶提分手 男方索要2万分手费
而就在之前,也有一个类似的话题:阿里程序员穿特步相亲遭严拒
事情的起因大概是这样:
女方因为男方的隐瞒:虚报身高,非全款房,最关键的是发现了男方秃顶。结果在订婚宴上,女方忍无可忍提出分手,最后男方以赠送给女方的金手镯为缘由,要求女方支付交往期间的2万块。
这则新闻一出,惯例很多人都炸了。联想到前不久的“阿里程序员穿特步相亲遭严拒”(且不管是不是炒作),类似的事件一直都存在,而且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
很多年轻人对于“相亲”似乎是天生的过敏体质。
2018年,最大的90后已经28岁了,最小的18岁刚刚进入大学,90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力。婚姻是越来越多的90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很多人头疼无比,却又躲不开。
相亲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古语云:门当户对。
真相或许是这样的:当你见到了相亲对象,大概就能知道自己在媒婆眼中是什么层次的货色了。
一对单身男女在中间人的牵头下,一起约在某个地方,先相互打量,然后随意聊聊天,其中有很大可能性会包括以下字眼:国企/公务员,人老实,哪里买的房子,斯文,世交,事业单位,踏实,成绩蛮好的……
开门见山,直接又直白。
一个陌生人上来就问你:“你这个月工资发了吗?发了啊,发了多少啊?那有没有算上奖金啊?家里有房子吧?……”就算她们是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那又怎么样?这种问题会让人本能地反感。可相亲这件事却又披着“人生大事”的外衣,让人很难发作。
虽然是在相亲,但男女双方就是陌生人。既然能走到相亲这一步,那双方也一定是有社会阅历的,不再是初入社会的菜鸟了,大家都很成熟。很多时候作为女方对于男方条件(经济收入,相貌,品味)有自己的标准和判断。
如果这些都合意,那么可能会很快结婚;如果不是,那么双方的“恋爱战线”可能会拖得很久,到最后要么是无疾而终;要么是迫于世俗的眼光和压力将就着结婚;要么就像上文中的情况,搞得纠缠不清。这期间男方的经济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算最后结婚了,这里面真的有“爱情”吗?
有句玩笑话怎么说来着?
不合适就是穷;没感觉就是丑;一见钟情就是好看;深思熟虑才同意的,那就是有钱。
然而更多的女生却是非常无奈。父母逢年过节就念叨,平时通个电话也不得安宁;更有甚者,仅仅是经过别人的介绍,还正式没见过面,上来聊天就各种“求爆照”,各种“了解情况”,各种询问调查恨不得祖上三辈都要了解清楚,真的是烦不胜烦。
说白了可能对方就是想找个自己中意的女孩子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而已。大家都是有情绪的“人”,而不是商品,这样子对待别人的方式未免太不尊重了些。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社会一直着存在某种偏见之风,对于大龄青年(尤其是单身女性)的“歧视”,觉得年岁渐长,你怎么还不结婚?嫁不出去可怎么办?年龄大怎么能不结婚呢?!真的要变成“圣女”吗??
难道年龄大了就会贬值??
这就是这一代与上一代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90后开始,年轻一代群体是一个追求个性和自我的群体,相对于80 后甚至70 后来说,90 后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更多的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我是否需要?我是否喜欢?”这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爱情和婚姻的标准。
现在年轻人所能接受的“门当户对”,已经不单单指物质层面的,更多是指精神上的互相理解和支持。
相亲本来就是一个“挑选与被挑选”的过程,不放到台面上讲,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而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都很强烈,根本就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的安排。
如果真的要参加相亲,那么择偶的标准,应该设定的是底线,而不是绝对的高标准。
很多人往往一开始设定的标准很高,高不可攀,然后一年一年地放低,不断地放低,最后“饥不择食”,结果就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最后不欢而散。
现代社会的爱情和婚姻很多时候都是不完美的。当初奋不顾身,燃烧了一切去爱的那个TA,将来并不一定会成为你的丈夫/妻子;
可即便如此,现在的年轻人在追求自身经济独立的同时,还是很注重内心的精神世界,不愿意将就,更不愿意妥协。
仅仅看是否“结婚”,绝对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