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教学大练兵活动今天落下帷幕,普遍反应课堂上学生迟到严重,上课半小时后,依然有学生懒懒散散、旁若无人地走进教室。即使不迟到的学生进入课堂要么玩手机,要么看其他的书,部分同学备考其他科目。听课的同学寥寥无几,很多教师抛出十八般武艺吸引学生的注意,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曾记的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发了这样一条状态:“大学里的课程上成这样,根本不用每天在学校,只要开学报道一下,期末时来跟着老师画一下重点,考试再来一趟,前前后后,一个学期在校时间总共10天便可全部搞定。整个大学只要80天就读完了,根本用不了四年。那么宝贵的时间,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在这里混日子,实在是对青春的亵渎。”,大学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负面现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泯灭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很多大一刚刚入学的孩子是非常勤奋刻苦的,是想在大学里面寒窗苦读,获得真才实学的。然而,一个学期的苦读,老师期末的重点成全了那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四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学习的氛围便不再那么浓厚了。其次,由于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期末考试都能过,所以,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课堂上老师几乎声嘶力竭地想要拉住随时都可能远去的学生的魂,结果大多数还是魂不守舍,这便给老师提出了难度非常大的挑战。再次,这种考核方式,筛选出来的是短时记忆优秀的学生,而不是真才实学的学生,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人才的培养无意。学生已经摸透了老师考试的套路,平时寥若晨星的课堂,在最后一节课却爆满,如开记者招待会一般,有规律地站在一起,手里拿着相机频频按下快门,留住老师画的重点。重点一划完则如鸟兽散。真正学习的几乎没有。这几年我一直都在尝试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互结合。在我的课程中,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的次数、时间由教师决定,考核的内容根据课程的进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来确定。要涵盖住重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学习完课程时能够达到背诵的程度,或者应用时能够随时提取。因为其考核的随机性,导致学生必须按时上课,并认真听讲,否则很可能一节课不来20分就没有了。而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考核要放在期末考试中,期末考试放弃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假定其已经掌握,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可采用案例分析,也可采用项目竞赛,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整合课堂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有效地筛选出那些既有能力又有学习力的学生。应用以上评价方法既能够有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真正地实现了考核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实现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审时度势,巧妙安排考核时间,不仅仅够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够起到考核作用。
我一直认为教学制度决定教学结果,你想让你的学生如何学习你便将你的课堂设计成什么样子。让考核能够发挥出应该有反馈、监控、激励的作用,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应该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