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古典老师的一本书,里面讲了许多我们在现实中可能遇到或者正在遇到的问题,古典老师用他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恰到好处地阐述了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古典老师理解人们是如何自我领导,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如何更好更充分的认识自己,以及将他们转化为智慧与积极的行动。这本书,你读的时候会充满兴趣,被里面一些有趣的观点和丰富的事例所吸引,读完之后,便会引发深深地思考。我想,这便是它的价值所在吧。
遇见《拆掉思维里的墙》纯属偶然,那是一个微风习习的傍晚,那一天,是我们的插班生考试出结果的日子。结局可想而知,我失败了,输的很彻底。一个人呆了好一阵子之后收到了朋友询问考试结果的信息,在她得知结果并安慰完我之后,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是二战还是工作?我那个时候的答案模棱两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或者说不知道自己能干嘛。
沉思良久,也没能有个明确的答案。就在那个时候,朋友说她最近在看《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说这本书在她迷茫的时候给了她答案,让我有机会也可以看看。
几天之后,我渐渐平复了心情并且接受了这个现实,就看起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浮躁,总觉得写得过于理想化,后面慢慢静下来之后,发现里面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可能会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情况,里面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供我们参考。古典老师用他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恰到好处地分析了这些问题。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按照《面对恐惧,从容面对》的说法,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恐惧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恐惧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 ,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这个失去。”这一段话很好的诠释了“恐惧”这个词的含义,同时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这段话促使我正视现实,接下来的日子该干什么?该不该准备二战?仔细想想我当时那个心情是很矛盾的,有伤心,有难过,有懊悔,更多的是不甘。虽然我内心还是渴望能成功考上的,但是又怕再一次的失败,毕竟二战三战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那段日子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焦虑当中,每天起床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该不该二战?敢不敢二战?看到这段话之后,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分析,我怕的到底是什么?是他人的不理解?是怕备考这段煎熬的日子?还是怕自己再次落榜?其实说到底,我恐惧的也就是怕再考一次依旧考不上,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也就是《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面说到的真正的恐惧:我真正恐惧的,是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这个失去。
参加插班生考试本就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而二战就更加不容易,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考试的压力,还有来自于父母的、亲戚朋友的以及工作的压力。
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决定二战了,既然知道了自己恐惧的是什么,那么,就去克服它。曾经问过一位比较优秀的朋友:你这么优秀,那你的人生有没有过特别有挫败感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有。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你看起来的所谓的一帆风顺只是因为他们克服了而已。”
一年后的今天,二战的我出了成绩,名字成功出现在录取名单上。恐惧就是这样的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当你找到内心的恐惧,把脸转向它,恐惧就会烟消云散。特雷莎修女也曾经说过:“上帝不是要你成功,而是要你尝试。”所以,必要的时候不要太在意结果,想,就去做吧。别害怕,别恐惧。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我很庆幸自己于人生低谷之时遇见它,《拆掉思维里的墙》在我迷茫之时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当然,这也是一本褒贬不一,争议颇多的书,有些人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共鸣,会在某个点上触动心灵;也有一些人说这是毒鸡汤,说作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世上事物本就无所谓好坏,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本好书?于我而言,只要一本书能够触动到我,给我些许启发,能够引领我思考,那么,它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属于一本好书。而《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这样一本书,如果你也迷茫,你也彷徨,那么,《拆掉思维里的墙》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在里面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