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恰逢周末,我们师门相约回母校聚会,为导师过教师节。当天一直在忙,没有关注微信群里的消息。直到第二天一早,我上大学同学群里,才得知唐有伯老师在教师节当天下午去世的消息。当时的心情很沉重,脑海里这两天总是浮现起当年在校时的情景。
唐老师是我读大学时候的系主任,同学们都恭敬地称呼他为“唐主任”。记得他给我们上过好多门课,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形式逻辑》和《中国哲学史》两门课。
《形式逻辑》是我们大一下学期上的,唐老师上课非常严格认真,可又生动有趣,大家都很喜欢他的课。但是,这门课对学文科的人有点难,我感觉很多同学都有点怕。记得当年还进行了随堂的中段考,结果全班有一半的人不及格,最低分只有三十六分,可我却奇迹般考了一百分。
我记得在课堂上,唐老师还特意表扬了我,或许是因为我在这门课上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他的注意,以至于在大学四年里,他一直都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在课后对我说的一句话,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引导我走进了哲学的殿堂。
下课后,他很严肃地对我说:“你这么聪明,干嘛不学哲学呢?”我听了这话很震惊,心里不断地在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真的聪明吗?”虽然我从小的读书成绩都还不错,可爸爸总是说我笨,认为我是死读书和读死书,只是因为足够用功,才取得了一点好成绩的。所以在我的内心里,总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感。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聪明的人一定要学哲学呢?”我从小就不喜欢向老师和长辈提问,心里有了疑问,习惯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一个人去图书馆和校门外的书店,找了很多哲学书来看,印象最深刻的有三本书。
第一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哲学的故事》,书中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上,十几位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培根、斯宾诺莎和康德,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名家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罗素和杜威等等。
读完这本书后,我记得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为什么哲学史上没有著名的女哲学家呢?为什么女人就不适合学哲学呢?虽然我当时找不到答案,但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爱上哲学了。
后来看到周国平说“女人学哲学,既是女人的不幸,也是哲学的不幸。”我不知道自己学了哲学以后,哲学是不是变得不幸了。但我知道的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幸,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依然还会选择哲学。哲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的乐趣和幸福。
第二本书是《苏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人乔斯坦·贾德。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从十四岁小女孩苏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
我记得当时是在书店里看到的,买回来一口气读完后,还拿着这本书去找唐老师讨论问题。见我说得眉飞色舞的样子,唐老师对这本也感兴趣了,让我把书留下来,等他看完后,还找我又讨论了一次。
第三本书是《周易》,当时还看了很多邵伟华的相关研究著作,由此引发了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后来在唐老师的《中国哲学史》课上,我学得特别认真,考试也拿到了九十多的高分。并在唐老师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庄子研究作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而且在后来考研的专业选择上,我报考了哲学系的中国哲学专业,由此开启了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
记得当年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唐老师希望我报考他的母校人大,说可以帮我联系导师,这样能考上的把握会大一点。可我当年对中大情有独钟,就直接拒绝了唐老师的好意。幸好当年的运气好,如愿考上了中大,否则就让唐老师失望了。
硕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去做了北漂。有一天在16路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背影,非常像唐老师。因为车上的人很多,相隔的距离有点远,我没敢冒然打招呼。后来看到他在人大那一站下车,我心里就确认那个人一定是他了。
我下车后马上给他打电话,问他是不是在北京,他说是的。再问他刚才是不是在16路的公车上,他很惊讶的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笑着跟他说,我刚才也在这辆公车上。我约好了时间去人大看他,并且请他跟我在北京的老师,一起出去吃了一顿饭,大家相谈甚欢。
真没想到,那次在京的偶遇,竟然会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十年前我回母校,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本以为可以见到唐老师,没想到他正好不在家。而这个暑假的聚会,我却因故没能回去,错过了见面的机会,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祝愿唐老师一路走好!但愿在那一个世界里,依然还会有哲学!
2017/09/13 18:00于紫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