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还在读书,第一次去东京。
那时候大多数时间被困在樱美林大学的孔子学院听语言学讲座,没有自由的时间到处闲逛。偶尔见到东京大学的博士学姐学长过来,他们都羞怯地说:千万别问我什么时候毕业......
唯一被解放的那天,我和同学一起转了几趟地铁跑去了镰仓,看了一场绚丽多彩的花火大会,不要说书店了,连东京大学和著名的一番街都没去成,更不要说隐藏在都市各个角落的独立书店了。
等到我第二年有机会交换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我和朋友再次去了东京,爬了富士山之后就匆匆返回了京都,真正住在东京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深入发现她的美就成了嘴上最奢侈的想念。
这几年反而不知不觉去了很多家独立书店,上海的半层书店,苏州的诚品,厦门的不在,北京的雕刻时光…
曾经一口气看完了台湾40家独立书店的纪录片,在豆瓣上收集了很多跟书店相关的作家,书籍和电影。日本的华语作家吉井忍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有幸在上海见到她,听到那些在脑海里储存已久的想象,有一种世界就在眼前的广阔。今天的分享会上,她一共介绍了其中的六家书店。
1 可以喝啤酒的B&B书店
主人很聪明,认为读者喝醉后容易掏腰包
书店内部都是北欧进口的二手书架 顺便代销北欧家具
书店内部有很多携带方便的文库本 其中有一本封面这样写道:
中国人は砂糖がないのはがまんできるが、肉がなくなるとこの世の終わりが近づいたような気がするらしい。
译成中文大致是说:中国人可以接受没有糖的生活,但是没有肉就像是走到了世界尽头一样。
有些讽刺,有点意思。
2 银座 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
一年大约有500次活动,还有开店前的早晨英语教室
很少盈利,其中空间的一半租给艺术家们开展览
3 开在面包店里的移动书店
移动-本身有种力量,能激发人们的期待和好奇
店主三田先生通过一家这样的书店,从一个木讷羞涩的人变成开朗,主动和顾客打招呼的人。
4 动物园里的图书室
店主开书店的理想是:让大家把从没听说过的书拿在手里
5 探索舍 不卖畅销书的书店
不考虑印数,不考虑作者,不考虑封面,不考虑是否卖出去
真是特立独行又任性的书店啊
靠读者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存活
店主永远在担心有一天书店会倒闭
平日里不敢开空调
6 今野书店
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特点 非常普通 书店外面有站立阅读区域 年轻人喜欢
店员要用眼睛和耳朵获取客人的需求,这才会给书店带来温度
最后出于好奇,我问了吉井老师几个问题:
1 除了书店,生活中还有哪些细节比较容易触动您,想要迫不及待纪录下来?
2 您认为比较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她给我的回答还是回归到了生活的细微处,概括起来是这样:
喜欢跟书店有关的生活方式。
在东京,偶尔会在读者和店员之间发生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人产生一种城市和文化的归属感;在北京,和先生住在几家书店附近,两个人每周都喜欢买书。经常去菜市场,因为对炒菜感兴趣,同去买菜的好几个人开始讨论如何做菜的问题,生活气息浓厚。
提问的人很多,大多围绕书店展开,其中有一位在上海开独立书店的年轻人让我印象深刻。我转脸看了他几次,目测比较面善,结束后就主动和他聊了好久。
随着聊天的深入,才意外发现他是交大内部曦潮书店的创始人,一家我曾经因为嫌弃它躺在遥远的闵大荒而未前去拜访的一家独立书店。有很多共识:上海的半层书店超级棒,空间感极好。喜欢读诗。
走出衡山合集时,外面依旧灯火通明,带着意外的收获和满足感离开。
坐在公交车里,码下想写的字。
下车后,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路,道路两旁低垂着一些错综交织的合欢树的枝干,散发出幽幽的香气,伴着明朗的月色,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