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上一篇内容前不久,我读完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
至于这篇读后感为什么现在才写,原因自然是作业交上去了。我当时刚交完作业,突然特别有感想写那么一篇不着调的读后感,奈何脸皮子薄,交上去的作业不好拿回来,也怕耽误了正事才拖至今日——距那一天过去了一周左右了,灵感不如当时的强烈,但我想把它写完,怕再拖几日这最后一点感觉也没有了。
《我是猫》这篇小说很无聊。
我作出这样的总结语完全是出于对它的喜爱,相信我。
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所说,这部小说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继续看下去,不用特别的在意前边的剧情。因为那是本以猫的视角记录人类生活日常故事的小说,讲述的都是猫的主人家里发生的日常——冗长而琐碎的那种,所以简直无聊得令人发指。然而我却不可思议的将它读完了。
借到这本小说是在期中考前,我看了大半之后便因为考试将它搁置了将近一个星期,之后那个无事可做又不愿投入学习的晚修,我又把它翻了出来,照着书签记录的位置继续往下读。我对前面的内容只记了个大概,可后文读起来确是轻松的,几乎没有翻回前头复习内容的必要(我这样记性不好的,可能还得费点功夫)。真的很神奇,明明那天晚上这本书看得我哈欠连天却仍不肯停下翻页的手,眼睛都快要睁不开了但依然粘在这些文字上挪不开视线。夏目先生的小说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离不开的魔力。
我曾一度怀疑写那么无聊的小说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出名,可在真正读完他的小说后再细细回味一番便知道了。现在想来,夏目先生是魔法师吧(笑)。
另外也得感谢翻译者曹曼,作为翻译人十分敬业的将这一篇小说翻译得很完美。如何斟酌词句,将人物性格表现得鲜明、有原著的感觉其实是很困难的。换句话说,翻译人的人物其实是用另一种语言重写一遍这部小说,重写之后能否准确的表达原作者之所想、所言、所现,就是译者文字功底和理解能力的事。所以他们其实也很伟大。
小说中的内容其实我不大想提起,也无话可说,那就来聊聊人物。
我相当喜欢文中一个叫迷亭的家伙,他是猫的主人苦沙弥的朋友,自称是个“美学家”。这人的性格倒是相当鲜明,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忽悠。文中以一次谈话引出他的出场,一开始就讲到了他用胡编乱造的人物和哲言“劝说”了无知的苦沙弥,而苦沙弥将他的话信以为真,那一阵子也无比认真的研究其绘画相关的东西来......他还在同寒月去吃饭时故意将“肉丸子”说成“橡面坊”(两者的日语发音相近),唬得服务员和寒月一愣一愣的。总之,是个喜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人,可偏偏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让不少人当了真,时候揭穿出真相来也会被他巧妙地糊弄过去,最后竟无法真的对他生起气来。
迷亭是经常造访苦沙弥家中的人,所以故事中他出现的镜头最多。我本是方案满嘴假话以逗弄他人为乐的人的,但看着这样的迷亭我竟讨厌不起来,他出场的片段我都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期待起接下来他要怎么忽悠人了。他的人格魅力或许就在那些糊弄人的话中吧——毕竟他的每一句谎话都未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又是反而还会促起他人的上进心。他是个颇会说话的人,着实难令人讨厌,我竟想不到如果没有了这个角色调和气氛,苦沙弥的生活会多么枯燥,这个故事的刻度性会降低多少。
然后是猫。
猫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可对它的描写也不见得有很多,大约自四章还是五章起,猫便说明觉得自己更像个人类了,应当多说些人类的事,于是乎全程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主人的生活。这猫没有名字,是第一章的开头便提到的,主人一直都没给他起名,认识他的人也都只唤他“猫”。可没有名字是如此的和谐,其实人们提到某些动物的时候才不管它们有没有名字,只以物种代称;人生来也是没有名字的,只是为了好区分才起了这样的代号。其实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关系,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写到这里我觉得差不多该收笔了,真是篇不像样的读后感。不,连读后感都算不上,胡乱写写罢了。至于标题,我本来打算空着写完后再填,如今看来还是不填为好,一来我实在想不出合适的题目,二来突然觉得什么都不填才最好。如同人,如同猫,出生什么也没带来,死去什么也没带走。
对了,最后提醒一句,读《我是猫》时千万别带着什么想要从中读出深重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作者的深层意图的心态来读,会很累很乏味的。
“我是猫,还没有名字。”
高三(24)王艺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