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不能外出,卡里的钱也越来越少了,咖啡也慢慢戒掉了,好茶也不敢喝了,来点普通的大众茶解解烦吧。电视剧值得一看的太少了,好书手头也没了,百无聊赖中望着窗外,在这个江南的海滨城市,竟不是随便能看到大海的,更别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了。我的窗外,有两幢高楼,一幢是钢筋混凝土的,还有一幢也是钢筋混凝土的。忽然之间想起了鲁迅窗外那两颗枣树,随手拿来一本鲁迅的集子读着。
伟人曾说过,我的心是和鲁迅先生相通的,是的,鲁迅的书读多了,渐渐的自己也有些理解鲁迅先生和他所处的年代,也和鲁迅先生在精神神交了,相通了,当然是普通人的相通。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一直针砭时弊,提携青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先生并非总是冷峻的,他幽默,对青年作家萧红、萧军、柔石多有帮助,在那个年代鲁迅稿费和薪水是丰厚的,没有衣食之忧,在京城买几个四合院也是办得到的,但先生酷爱各种版本的旧书及毛边书(一种不裁开的书),名碑拓贴,及帮助困难文学青年,因而并没有留下巨额财富。鲁迅先生热爱生活,喜欢看各种新电影,喜欢美食和喝点小酒(酒量却不高),京城和上海有名的馆子大多都吃过,熟知各家的名菜佳肴点心,尤其喜欢甜食(把牙都吃坏了,唉,伟人也是普通人),也善于审美,对经常出入他家的萧红穿着打扮,能够欣赏给出恰当的评价,和年青活泼的文艺青年也能够成为忘年交,也没有代沟,心是相通的。
鲁迅能写出《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这样传世的小说,更多是如匕首刀剑的杂文,还有《中国小说史略》等专著和考证,古体诗虽然留下的不多,但绝对是内容格律俱佳的精品。有时忽发奇想,建国后与鲁迅交往的如冯雪峰、夏衍都健在,鲁迅如在活到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会不会有更大的成就和惊喜?当然历史就是历史,鲁迅只能有一个,虽然早逝,但让人怀念,结局是圆满的。鲁迅还在上海会见过看病的陈赓,关注了红军的进程,甚至想写一部《铁流》,看了毛委员的诗,笑称颇有山大王之气,主席听后也不禁失笑了。那个王朔写完《我看金庸》,又写了个什么《我看鲁迅》,真是无知无畏了,称先生文字种种不当,不能称为小说家作家,也不能称为思想家云云。。,当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但鲁迅的光辉永存,作家小说家,我以为不一定非有什么长篇巨著才配享有,只有一部《阿Q正传》就足矣!思想家也并不一定非要有什么体系,像黑格尔,费尔巴哈之类,中国从先秦诸子百家,就不以此见长,多用《论语》类的谈话集子,以庄子那类比喻思想火花为强,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非我国人所长,只要能启迪民众就达到目的了,现在这家那家多如牛毛,也只是表象矣,称鲁迅为思想者也未尝不可,永远在思考的思想者更为尊崇!
夜深了,万籁俱静,我踱到窗前,外面起雾了,左边那个钢筋混凝土楼半隐半现的,右边那一幢钢筋混凝土楼却看不见了,大地一片朦朦胧胧的,啊,像起雾的海,一切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