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答榴莲凉牛奶三问
1、 诗词大会受追捧,如何看待这一风潮?
诗词大会是个好事,但仅有诗词大会是不够的。最近几个节目都很好,如《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等。我们的人生有几个误区:一方面希望自己去赚钱,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文化。这种方式已经是在文化外部了。这叫知行不合一。所谓陶冶情操,不是仅仅是孩子的事,而是自己对万事万物生发出来的具体感受。也就是我们的感知能力。不会欣赏古典音乐,你的耳朵在这上面就是聋的;不会诵读古典诗词,你的眼睛在这上面就是盲的。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人际关系,我们如何调和、如何身心能够归一的和万物发生连结,这是“人文精神”的一个大课题。出言不逊的社会批评当然是需要的,反求诸己的自我批评可能更为重要。否则,社会进步了,你却被淘汰了。
西方有“爱智”的传统,发展到爱默生有“学者精神”。这是西方的人文理念,把权利从神授、君权那里拿过来,拿到知识分子手上。东方则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强调万物共生、全体归一,是回到“无”那里去、返朴归真,回到君亲师、回到幽冥中去,东方的人文理念强调“回归”。
因此,东方的古典诗歌中充满了山水诗、离乱诗、登高诗、游仙诗,其强调的是万物一体、触景生情、心物一元的“不二”特点。只有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这些诗歌,才是见其本来面目。
2、 阅读提高的是审美,背诵锻炼的是记忆力,跟创作一点关系也没有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提高审美,也培养语感。但创作力还要比这个更高级。读诵是鉴赏、模拟阶段;而写诗则是灵感、创造阶段。藉于灵感和创造,诗人和上帝一起工作,参与了造物。所以有妙手天成、巧夺天工的说法。要想与上帝一起工作,易经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可能是个很重要的法门。首先你要“一念不生”,才能“全体现”。这也是卡夫卡说的,大意是“我不用走到世界那儿去,我只需要在书桌旁呆着,世界就会在我面前扭动”。这种创作理论很难跟一般人解释,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修养。文章是吾家事,天下事是吾份内事。要有这种胸怀。最重要的,文章是枯淡事业,要安贫乐道,耐得住寂寞和贫穷。毕竟,你选择了诗史文章,就意味着你没办法在赚钱钻营上花功夫,时间是稀缺的。现在有一个论点,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有钱、应该富裕,知识应该有价,这个话语可以说,但你要问自己,面对富贵财富,你心动了没有,你的心在自家腔子里没有。如果没有心动,大可去创富。如果心动了,那就未到“学问深时意气平”的境界,仍需钳锤提撕。故此,别的知识分子可以去创富,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去。“不受惑”之一关不过,做任何事都会在惑中。
3、 为什么现代人有必要去阅读古诗?
现代人读古诗,是温故而知新。所有的知新,都是从温故一路上来的。故枝新发,即是创造。否则,会成因循守旧之憾。整理国故,即是创新。创新不在别处。胡适的遗志,远未达成。不整理国故,就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入宝山而空手归。希望当代人多多发掘故旧,从中领会新意。
但古诗不限于唐诗。唐有唐的好,宋诗有宋诗的味道。诗经开创了北方文学,楚辞开创南方文学。古诗十九首是根,乐府是当年的中产之音。秦汉魏晋的诗,多质朴慨慷。又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一路,在逸品的路上,趋向性灵。没有初唐四杰,哪来盛唐之音。故此,要看闻一多《唐诗杂论》,要读宇文所安导游性质的论唐诗。要看顾随对诗词的讲解。最好是读一遍《剑桥中国文学史》。不了解本国固有的诗书学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言,是很让人惭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变化气质。气质一变,容貌言谈举止,皆发生变化。此一变化,可以摄人心魄。故此,以前说话没人听,现在也有影响力了。同样的话,别人说出来轻飘飘的,你说出来,就有了信众、有了影响。
(整理国故,从《赳赳说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