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个老话题——习惯
人都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第一次看到这句话,觉得说的太绝对了,后来一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习惯这么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习惯是如何产生的。
一、习惯的产生
科学家说习惯的产生和大脑一直是个“比较懒的家伙”有关,想想就知道了,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傲视“群动物”,成为这个星球上的“霸主”,不就是靠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什么东西或者身体功能能适应环境,或许就能保留下来。看看那些浪费资源的行为或者事物吧。
比如每次走路回家都要思考左拐还是右拐,每次去发个朋友圈,都要先思考怎么打开手机,怎么怎么打开微信,怎么找到朋友圈。
四个字:想想都累。
发个朋友圈还要想半天怎么找到朋友圈,这岂不是很慌。
每次都要思考怎么做事,很浪费大脑“粮食”的,好嘛。
所以,大脑一直在寻找一种省力的方法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叫“习惯”的家伙。这个家伙很听话,可以直接接管大脑不想干的“脏活”、“累活”。
这种方式可以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而且大脑需要的空间更少,人的头部会更小,这样孩子在出生时更容易,因此也会降低婴儿和母亲的死亡率。
同样,这样的大脑还能让我们不用再思考基本的行为,比如走路以及选择吃什么,所以人就有更多的脑力来发明长矛、枪炮、电脑、互联网等等。
但保留脑力也是件挺麻烦的事,因为如果大脑在错误的时候罢工,我们就可能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没有发现灌木丛中的有野猪,或者上街的时候无法及时躲车。
二、执行
但是呢,大脑的“基底核”发展出了一套聪明的系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让习惯来取代其他活动模式。
科学家拿小白鼠做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大脑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三个部分一起形成一个习惯回路,慢慢让回路变得自动化。
那么,这三个部分是什么呢?
第一,存在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第二,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
第三,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比如,如果我们要养成每天坚持写文章的好习惯,那就要有这三个部分。
首先要有一个暗示,比如可以是一个东西或者一个行为,比如晚上到家打开电脑就开始写作,那么,“回到家打开电脑”对于“开始写作”这个动作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暗示。
其次,惯常行为,比如打开电脑后,我习惯性的会打开Ulysses这个markdown写作软件,然后翻开一本书,把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页或者几页撕下来。
挑选其中比较好的观点或者例子,用来当做写作的素材。这个方法百试不爽。这也是我每天坚持回到家写作的惯常行为。
最后,要有奖赏,比如每次写完文章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看到,偶尔几个同学给你评论或者点赞,你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这也是奖赏。
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比如写完文章,奖励自己看个电影。
我以前不知道习惯的养成还有这么多道理,总是以为习惯就是自己天生的喜好,现在想想真的是大错特错。
习惯完全是可以靠后天刻意培养的。
这真的是一个不知道就减少多少幸福感的秘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