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周
做的好的地方:
在课程设计上还较有层次。主要活动是观察自己周围的空气,感受到空气等无色无味,透明;然后再收集一袋空气,感受空气无固定形状,可流动;最后单独突破空气的流动性,求同存异去理解尽管流动性是相同的,但是流动中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实验材料的改进。原来教材中给的是白色的塑料袋,这样的袋子不仅在颜色上有一些干扰,而且用橡皮筋去扎口还耗时,所以我将袋子改进成易封口的pvc袋子。
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于课程——
1.这节课关于引导空气没有固定形状的地方,可以进行改进。带上不同形状的三个瓶子,让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授课中我用的是袋子鼓鼓的,扁扁的,其实这里指向的是占据空间的少和多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
2.可以给学生搭建语言支架,让孩子们跟着说“我看到了xx,所以推测xxx是什么样的。”或者教师听完了一个小朋友说后,进行及时的总结,用这样的语言支架来进行。
3.直接观察的时候可以多引导眼睛和耳朵这样的感官观察,而且教师要进行小结,让孩子们关注到感官观察。
4.还有老师建议,说水流动有声音,更加全方面地进行观察。
5.在引入部分,我直接说抓一袋空气,其实这个地方也是我自己没有想明白的。为什么要抓,这个位置是我直接给了学生的,他们并没有思考的过程。有老师建议说改成“收集一袋空气”,同时再引导孩子们用多种多样的工具进行收集,比如说就可以用我们的“嘴巴”。孩子们就能通过皮肤感受到空气其实是可以流动的。
6.时间把控。几乎在上常态课的时候,我没有严格地把控时间,每次都是上到一段时间后再看看手表。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多加留意对学生的常态培养,在日常中设置好活动环节,活动音乐,上课板贴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关于接待——
1.自己的沟通工作没有做好。当有校外老师来听课的时候,打印好多份教案,准备好多张凳子,这些需要主动询问。除了数量,还要询问到教案模板,打印的要求等等。
2.事先做好接待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准备好矿泉水,提前布置好横幅和会议室等。
3.拍照点位的踩点,位置,机位等,都要做好相关安排。
4.接待工作,拍照工作,需要落到人头。
疑问:如何把科学书用起来呢?在上公开课的时候。
自己的思考:或许可以把书本中的图片作为引入,或者是使用一些书本中的图片会不会反响好一点呢。
感受:虽然是磨了多次的课程,但是每次上的内容都有所改变,同样的内容,上到不同的班级后,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享受磨课的过程吧,因为这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17周
本周在做单元自评,在评价前提孩子,向孩子们强调本次的评价没有对错之分,大家根据最真实的情况来就可以了。
观察鱼
1.其实观察课可以上出探究的味道,我觉得核心在于要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
本节课中一些可以连贯起来的问题示例: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这里会一张一合?这是什么?嘴巴和鳃的动是同步的?鱼在干什么?喝水吗?一直喝水不会撑吗?那是干什么?呼吸?怎么能证明它在呼吸呢?喝了水又吐出来了?如何更明显地看到呢?加入墨水观察。原来鳃是帮助鱼呼吸的,鳃为什么能帮助鱼呼吸呢?里面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结构——功能——环境)
2.行为习惯的训练,回去对于自己的孩子还要不断训练。深刻记住:孩子的状态是我们默许了的
3.我不太能抓住课堂中和课外的点
比如说认识一袋空气的时候,空气中的成分、空气的轻重这些其实无需在本堂课中完成;观察鱼,鱼的内部结构也无需在本堂课完成。我还应多看看教参、课标,抓准方向。
4.【身体结构】【生活习性】 中间可以穿插起过渡的问题,同时中间也可以穿插很多的科学观察方法
5.低段孩子在实验前,要求要具体
本节课的层次性可以体现在先画鱼的大轮廓,指向整体观察;然后再画出鱼的小细节,指向局部观察。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听完这节课,觉得思维真的很严密,喜欢赵老师上课就像跟孩子们聊天一样的感觉。
我真的超喜欢汪老师对学生的亲和感,“子曰”这个游戏真的很能调动孩子们的状态。而且让我感到很眼前一亮的是,汪老师跟着孩子一起玩。“哈哈,你输啦!”这种语气感觉到她真的完全融入进去了。
本节课设计中我很喜欢的亮点:
1.最开始我疑惑“太阳角”这个概念如何给孩子解释?探究活动2的实验只强调了先定方向,再定高度。其实就算我方向和高度定了,我的角度也是变化的。太阳角没有定下来也会影响影子的长短。 突破办法可以是固定距离,两点成线,那么光线的方向也就定了。
2.我很喜欢最后对比的设计 。
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和方向不一样,让孩子们感受到影子变化规律是一样的,但是每一天影子是不同的。
而且这个点,是不是就可以解释日晷为什么要斜着?
科学思维指向:本节课主要强调了模型建构的能力,在此次培训中感受到了模型建构主要的两大类“头脑中建构”“操作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