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鼓励是我一直比较推崇的主题,很多成年人还活在与原生家庭的纠缠中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孩子的教育还在纠错师和鼓励者身份转换中纠结,要不要因材施教,是年代的后遗症还是我们舒服的活在痛苦的世界不愿改变,会认为痛苦才是生活的模样,殊不知身心舒适内心淡定才是应对外部环境风险的重点。
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痛苦体验带给我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焦虑。如何正确的看待问题,是被人为放大痛苦,还是过去受过很多苦,在看痛苦犹如又扯开伤痛瞥了一眼,更痛了。现实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可怕。往往大人会把这种焦虑恐惧直接影响给孩子,让孩子被我们传染,大人反而会打着我为你好的幌子让自己的心舒服一点,觉得我在纠错了,就是尽力了,就是帮他避免了以后更大的痛苦。导致有的孩子天生的自认为我就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出生就是错的,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反而变得越来越犹豫,不坚定,为什么呢?
特别值得我们这一代家长反思与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人格构成是不一样的,如同房子的地基,有的房子能经历十几级地震或许才会微微裂缝,有的房子一阵风刮来就能摇一摇。所以要正视这个现实,而不是一味的沿用我们上一代的传承。美其名曰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可那是上一代的事,我们要做的是为自己的孩子负责。
俗话说时代造就人才,可时代也在进步,当没给孩子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他们如何去坚定的抵御外界环境带来的风险和刺激。我们选择孕育生命,就要接受这个独特生命本来的模样,允许他去试错,允许他有缺点,接受生命的不完美,凡事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们如此的爱孩子,请把这种爱转化为行动,大胆的去包容,允许,接纳身边的这个看似有“问题”的小孩,让他接受正面反馈大于负面反馈,定义优秀才能成为优秀,孩子最初是靠我们去定义,很多伟大人物的背后是一个接纳包容的家庭,比如爱因斯坦四岁多还不会说话,父母亲都担心他是个低智儿童。少年时的牛顿,是同学们口中的“笨蛋”。他成绩一般,相貌平平,甚至在同学们眼中,他反应迟钝,大家都不喜欢他。爱迪生小时候反应慢,老师认为他智力有问题,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如果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缺点,一味地纠错,打压,没有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或许结局也不会如此的完美。还要为他们的泯然众人矣发出哀叹。
人们在内心宁静,安全的环境下才能更“高产”,我们也是,孩子同样也是,言传大于身教,毕竟孩子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家庭的事,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能做的是看到孩子每天进步的一点点,肯定他的付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也都各自有着优势,一个孩子一个小时能达到的,另一个孩子甚至几天才能完成,换言之,另一个孩子轻松能做的,其他孩子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看到他,陪伴他,见证他,多些正向反馈,让他持续肯定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练就自己的铜头铁臂。传播爱才能回报爱,孩子,很喜欢你努力的样子,愿你越走越坚定,用拾起的光去拼接属于自己的光芒。
觉醒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