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向死而生》走进癌症病人心路历程
李开复在患病后感慨:这场大病把我推到生命的面前,一次次地质问:褪去这些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些什么?
一个功成名就之人,却不幸得知自己突然得了癌症,还是晚期,从最初的抗拒、愤怒到后来的接受,一路走来,几多艰辛,几多痛楚。他是幸运的,战胜癌症走向了重生。
一个近距离接近过死神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路历程,过好我们今后的人生。
猝不及防的意外 让人直面生死
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2009年离职创办自己的公司。
他52岁生日前不久,一次例行体检,意外发现肺腺癌四期,在死亡近在咫尺时,在他毫无防备时,被死神击的支离破碎。
那一年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对生活充满热爱。他有爱他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疼爱他的姐姐。
李开复说,在他听到自己可能得了癌症,感觉像从云端重重地摔了下来。
仿佛看见自己那美好的经历与前程,瞬时像碎纸片一样飘落。
这应该是所有得知癌症发生在自己身上所有人的感受吧。
在我们的身边,也总是能看到听到,有一些人,平时毫无征兆,一次例行体检就可能会意外查出来是癌症晚期,然后好好的一个人就开始日渐消瘦,去医院接受各种治疗,但还是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没有去体检,查出来没有这么快,是不是就不会这么快的离开?
不得不接受现实 求生变成唯一想法
“怎么可能!我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呀!”尽管心里早知不妙,但我还是和医生抗议着。
“绝望中,一向乐观的我忍不住冒出一丝卑微的盼望,自我安慰道:或许那片子不是从自已肚子里照出来,而是医生拿错了数据:明早一觉醒来,或许会发现,原来是自己吓自己的一场噩梦”。
每个人都是如此,在面对爱逝、不幸、痛苦、死亡等我们不愿接爱的事情,本能的抗拒,不愿意相信。
但不愿相信,不代表不存在,不想接受,也得接受。这就是人的无奈,在生离死别面前,人真的很弱小。
李开复开始回忆之前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把他推向了深渊,是北京的雾霾? 是工作压力大? 是争强好胜的性格?
其实并无结果,一切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接受现实,并往前走,是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指出,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在死神真的近在眼前,做为普通而渺小的人类,估计唯一的想法,只剩下了活着。
李开复开始尝试能想到的各种治疗方法,中医、食疗、能量疗、身心疗、葛森疗。。。
虽然各种疗法都声称能治疗癌症,但缺乏可信的数据,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他还是随了大众,相信普通医学的治疗。
只是彷徨歧路,四顾茫然,接下来该怎么办。
未知死焉知生 失去才更懂得珍惜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或许只有真正在死神面前走过的人才更懂得,生命的短暂,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总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为了小事斤斤计较,为了工作拼尽全力,和家人争吵,和外人执气。
我们总是解嘲的说一句: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实际上我们从不觉得意外会来。
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后,李开复获得了新生。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拼命的工作,从来不理会身体已不断发出的警告,寻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也从来不会当回事儿,随便吃点药就混过去;曾经最大的意愿就是改变世界,让世界因我不同。
一场死神的擦肩而过,他突然发现,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褪去了过去所有的光环、头衔,不过就是一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
复旦大学老师于娟在《为啥是我得癌症》里提到: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性格有多好。直到生病后,我才知道,我太过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
人最大的聪明,不是用自己吃亏的经验来长教训,而是看懂别人的苦,长自己的志气。
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平淡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因为活着,就一切都有希望。
莫让浮云遮望眼 家人才是最后的底线
小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唠叨,想着早点长大,离开父母;
年轻时,我们年少轻狂,以远离家乡证明我们的本事;
中年时,我们把工作和朋友当做全部,吃喝玩乐潇洒自在。
但不论在任何时候,一旦意外来临,你能想到的只有亲人,能回归的地方只有家庭。
生病之后,李开复拿出父亲给他的所有信翻开重读,尽发现,父亲的每一封信里都隐含着一些人生建议,教会他怎么去做人,不要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事让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一点儿。
意外真的会不期而至,有限的生命里,真的要活得自在开心一点,为自己活。这五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时常拿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