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个案例:石头 外星人 山竹# 2016.5.8 C&B15课程备忘录
这周的课上,老T细致的讲述了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回顾如下:
初始访谈,女孩(17岁)紧紧的挨着母亲,低着头坐在沙发上。经验丰富的治疗师T根据这个互动场景做了初步的动力学判断:母女关系粘滞,孩子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精微之处窥见治疗师的功力)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虽然治疗师觉得来访者就像一块“石头”(咨访关系建立过程中,来访者对治疗师发出的邀请或提问响应的很慢、很少),但这块“石头”还是有一些松动的迹象,让整个初始访谈较为顺利的完成了。
第二次咨询,治疗师T的助手Z加入。咨询前治疗师T出去接了个重要的电话,再进到房间开始咨询后发现情况不妙。来访者选择了一个离他们最远的位置坐着,对他的提问和互动几乎不响应,甚至完全不看治疗师,一直低着头看地,像是刚从外星球来的无法沟通的“外星人”一般,情况比初始访谈还不如。就这样在咨询几乎无法推展的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治疗师T让来访者转转头观察一下治疗室和上周有什么区别,来访者环顾了一圈然后说:“多了一个人。”(看见一盏灯和看见一个人的区别:如果来访者说的是我看到这盏灯和上次不同,这种情况显然更糟。她能说多了一个人,证明她至少还在人际互动的这个场内。)她的回答,终于让治疗师绷紧的神经松了下来,决定启用“形象化对话模式”(治疗师T说,建立关系是,一定不要轻易放弃,虽然来访者可能有抵触,但只要TA还坐在那,就不要放弃。),即使用最直观和生活的问题与来访者对话。这次“形象化的对话”是从“你喜欢什么水果?”这个问题开始的,来访者一开始也不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治疗是就开始试探的说各种水果的名称,说了20多种水果,来访者都只是以点头摇头回应。直到助手Z说到火龙果的时候,来访者才终于开口说她挺喜欢吃火龙果的。对话的接口由此打开。于是治疗师T趁机接入第二个“形象化对话”问题:说说彼此像什么水果并说明原因。这个问题T让来访者先开始,来访者也欣然接受了,她说治疗师T像菠萝,一开始不好吃,但吃几口就会发现越吃越好吃,治疗助手Z像橘子,感觉甜甜的。(当下治疗师T就觉得来访者的表达非常精准,打动了他。)治疗助手Z说来访者像苹果,甜滋滋的很好吃,这个回答没有打动来访者。轮到治疗师T时,他说来访者像山竹,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硬硬的壳,知道的人敲开了就会发现里面的果肉洁白甘甜,味道很不错。当T说完这个答案时,他看到来访者重重的点了点头,眼睛里亮起了不一样的光芒。她感觉她被读懂了。由此,咨询过程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后来治疗师邀请母亲进来,猜一猜他们刚才都说彼此像哪种水果。母亲回答时,来访者笑眯眯的看着母亲,活络了很多。
最后,最让治疗感到高兴的是来访者在咨询结束时的总结,她毫不保留的说了五点:第一,两个老师都很温柔,感觉不是坏人(原本来访者对老师这种角色是非常害怕和抵触的,都不能提到老师)。第二,没有妈妈在,我也能思考。第三,和老师们互动很开心。第四,偶尔改变一下环境也不是坏事。第五,感觉能适应和人慢慢地交流。
来访者能从最初的“石头”和“外星人”的那种不响应状态转变为现在“畅所欲言”的状态,这是两次咨询最为显著的成果,这种成果背后隐藏的是咨访关系逐步建立的实质。
咨询师如何能成为一位点灯人,给来访者点亮一盏心灯,并借由此所产生的光亮,带着来访者一路走到内心深处,去探索、去发现、去修复。这是咨询最为神奇和美好的地方,但也是需要咨询师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