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出去,我得坐在这里等,不敢乱跑,我很害怕,鲁迅说过:“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这下可好,啥都不用做,哪都不需要去,可惜笛子没带回来,无聊至极,只好沿着大路散步。
万里长空,乌云密布,天上的鸟比路上的车更多,见不着太多的行人,庆幸仓里还有几袋麦子,心安了许多。我看见满地枯黄的玉米秸秆,很想用打火机点了,烤烤火。奈何不是我家的,不敢乱来,想想就行。人越老越胆小,害怕这,担心那,万分谨慎,我很自豪能成为千百年来最合格的被统治者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看到土地,便会引起很多思考,因为土地太重要了,两千多年来的革命运动,大多数都是因为土地。北宋时期,四川一带发生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是因为土地被豪强地主兼并,再加上官府苛捐杂税太重,农民不得不造反。不反必死无疑,反则有一线生机。明崇祯年间,陕北地区连年灾荒,颗粒无收,但百姓仍然得承担较高的赋税,于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振臂一呼,百姓纷纷响应,拉起了杆子,最后灭了明王朝。
太平盛世,城里多置办几间楼房,多买几辆小车,这叫幸福生活,但是倘使遇上动乱或者瘟疫,则有可能断水断粮,哭爹喊娘。所以,土地代表着生存,代表着有饭吃,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村很多叔侄兄弟之间因为几寸土地同室操戈,反目成仇,甚至闹出人命。毕竟钢筋水泥吃下去,会干肠,屙不下来,最终把人憋死。吃饭才是生存之本,争取自己的土地已经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基因里了。我们得庆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鲜有强盗,人人看起来都很文明很有礼貌。讲文明讲礼貌的缘故就是吃饱了。《史记》中有“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之说,想来不无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和吃有关的事。比如去亲戚家,往往带着礼品,礼品多半是吃的喝的,但是亲戚常会非常坦诚的说“来了就来了,拿什么东西啊。”这话你别信,因为假如你空手而去,等你走后,耳朵就会很烫。
再一例,追求喜欢的人也是一样,会情不自禁的给对方送吃的东西,而不是天天唱赞歌,但是有时候,你不能埋怨对方不珍惜,因为他/她可能目前不缺吃的。我以前看过一句很喜欢的话: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会增加不被珍惜的概率”。这句话据说是《人间失格》里的。但是我读完这部小说之后,好像没找见。对别人热情的前提是对方有需求,如果对方丰衣足食,精神世界丰满,你过分的奉献,往往会被弃之如敝履————交朋友亦是如此。白居易有一句诗“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试想一下,如果在这种情境下,你有一斤白面,分给对方半两,你在他/她眼里就是救世菩萨,岂会不被珍惜呢?
当我看到路上行人神色慌张,来去匆匆,偶尔有几辆白色的救护车疾驰而过,我迅速置办了方便面和香烟之后,就赶紧回家躲了起来。以前背杜甫的《石壕吏》,总觉得没有其他人用词华丽,读起来太枯燥,现在再读,神人也。开篇两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夜,指的是天黑,吏士趁黑来抓男丁。作者没有使用“动员”“征兵”之类的温和一些的词语,直接用“捉”字,说明半夜闯门抓丁这种事已经是“”常态化”了,百姓已经麻木了,个个犹如待宰羔羊一般,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故事的最后,老妪跟着吏士去军营做饭了。有人问,吏士为什么不捉杜甫去打仗呢,毕竟历史上“河阳之战”时,杜甫才四十几岁。这事就要得益于科举的好处了,杜甫有功名,还是官家身份,不用服徭役。
我的看法仅仅是我自己的思考,有可能是错误的,你姑且听之,别学我,学也学不来。此刻,我已经坐在门口的台阶上了,猫儿过来伏在我的脚下,我摸它的毛,它舔我的手。天上的太阳越来越亮,乌云好像正在散去,好像就要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