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大圣
唐贞观年间,建了淮阴县太宁寺、普应寺、山阳县通源寺等大型寺庙,其后,上龟山五塔寺、下龟山龟山寺、泗州普照王寺等也相继建成。开元年间,开元寺、水陆院、湖心祖堂寺、钵池山洪福寺等先后拔地而起,显示了盛唐气象。
唐上元年间,西域僧人僧伽来淮传法,卓锡法华译院,各种神异之举迭出。景龙二年,受中宗特诏赴长安, 被僧俗各界视为观音化身,尊称僧伽大圣,影响远及日本、高丽等国。中宗将其原住法华译院赐名龙兴寺,敕建尊圣塔一座,以供旃檀佛像。僧伽在长安荐福寺坐化后,真身送回泗州,又在其当年兴建的普照王寺内建大圣塔供奉舍利。此塔后遭火焚,北宋初重建,高十三层,极崇丽壮观,有中国塔王之誉,元代重修,赵孟頫撰书碑记今存盱眙第一山。
僧伽修炼的大光明正法一直是龙兴寺秘传衣钵。唐文宗开成三年(日本仁明朝承和五年,公元838年。)六月十三日,圆仁法师及其徒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以请益僧的身份,随日本第18次遣唐使藤原常嗣等一行由日本九州的博多出发,历时约十九日,抵唐扬州海陵县。其在唐境居留约九年零两个月,后终得楚州城外新罗坊人相助返国,始得功成圆满(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行记》并称为“东方三大游记”)。其曾三次居于楚州勺湖龙兴寺大圣堂和万柳池开元寺,临摹了妙见菩萨与四大天王像带回东瀛。 现日本多处寺庙仍供奉僧伽大圣,与早期日本武士道修炼大光明正法有关,但久已失传。
1938年底,日机轰炸淮城,把勺湖北岸高冈上的老君殿炸得地塌土平,与其一水之隔的龙兴寺尊圣塔却丝毫无损,可能系刻意保存。日寇长淮部队特务头子北川正义是研究中日交往史的中国通,深知此法对动不动就切腹的“大和武士”太重要了,早就垂涎不已。1940年,得知当时龙兴寺主持如岩大师是大光明正法的唯一传人, 日本长淮部队司令官在龙兴寺前大作场上设道场,名义上超度日军阵亡官兵,礼聘如岩主持佛会,其实是想以此套近乎,探秘“大光明正法”。大师岂肯为蹂躏我河山杀害我同胞的日本强盗诵经放焰口?!任其威逼利诱拒不接受,最后被日本宪兵强行掳走,即将押出寺门时,如岩出人意外地最后一次演绎了“大光明正法”,就在跨出高高门限的那一刻,竟慷慨捐生“随行随化”。日寇震怒咆哮,天昏地暗。最后迁怒于寺,野蛮地将建筑全部拆毁。但始终不敢动尊圣塔,即今文通塔。
上世纪70年代,研究南宋历史造诣很深的于北山教授下放到淮,对大光明正法心有所寄,曾托人先容,拜访过如岩的嫡传弟子(此人腿被日寇打断,50年代还俗下放农村,孤身看队房),惜无功而返。
——摘自《佛教史上与淮安有缘的高僧》
1
僧伽大圣
关于僧伽大圣,拉拉藤曾在“《太平广记》中淮安故事”里,讲述过龙兴寺僧伽大师普渡众生(点击游览)的故事。本回根据新收集的信息,再作介绍。
僧伽,又称泗州大圣、泗州佛。据《增补搜神记大全》卷三《泗州大圣》介绍,他本是西域僧人,唐朝高宗时来到长安、洛阳等地教化,后来又去了江南,定居于泗州。
大师来到泗州后打算盖座庙宇。他住在一户姓驾的人家里,指着这块地说:“这里本来是座佛寺。”人们按他说的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块古碑,上刻“香积寺”三个大字,还挖出了一本金佛像,上有“古香积”之铭记用“普照王佛”之铭,遂在此建临淮寺。
唐中宗听说此事,便把他请进宫中,为自己讲道,尊他为国师。他在京师因治众病、祈雨有验,蒙赐“普光王寺”匾额于临淮寺。他八十三岁圆寂(去世)后,归葬泗州,并漆身起塔。人们常在宝塔顶端见一小和尚坐在上面,便认为这是泗州佛“显圣”,于是朝拜者络绎不绝,求财者得财,求子者得子。
唐中宗曾经问一日可往返万里路的万回:“这位僧伽大师到底是什么人呢?”万回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世间都说泗州佛是观音大士所尖化。泗州普照寺也成了僧伽大圣的道场。宋真宗时敕赐“普照明觉大师”之谥号。
泗州的泗州大圣遗迹早已湮没无存,但广东惠州市城西的西湖西山上,尚有一座泗州塔,乃为纪念泗州大圣而建。此塔建于唐代,塔外七层,塔内十三层,砖木结构。人可扶梯而上,登临塔顶眺望惠州全景。
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碑文
元延佑二年(1315年)夏六月三日,赵孟頫奉旨前往泗州,重修普照禅寺灵瑞塔。自延佑二年七月开始,到延佑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功成,历时二年。赵孟頫撰写碑文。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据相关文章介绍,1991年春节前夕,盱眙县委党校平整土地,无意中发现一块体积很大的残碑,经文史工作者辩认,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重修“泗州普照王寺灵瑞塔”,而题刻的一块记事碑。
此碑后移至第一山玻璃泉左侧,残碑高2.50米,宽1.39米,厚34公分,字宽4厘米,行楷,每行上下均有文字缺失,偏下方现2块大片残损,现存24行,500余字,首行书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碑,第二行题有“翰林学士奉旨赵孟頫”。
碑身左侧刻2行小字,为清雍正(1725年)知州张文炳题字。光绪年《盱眙县志》载,此碑原在泗州普照禅寺;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被无情的洪水淹没;因此碑的影响力和价值具大,出于保护的目的,雍正五年,泗州知州张文炳组织军民抢运至第一山脚下文庙院内(即盱眙县委党校位置),镶嵌在墙壁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大礼堂时,此碑遭到破坏,被埋入地下。
3
大光明正法
本回内容中多次出现“大光明正法”,拉拉藤百般检索,不知其意,只能道:佛法无边。大致的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正法:正确、真实的道理。佛教用词,梵文Saddarma的意译。谓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又称白法、净法或妙法。
大光明:粗寻佛法词典,未见光明或大光明的准确概念。但佛法中有《大光明藏》、大光明王、大光明佛,以及“放大光明”的说法。
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著《论语别裁》一书所述:大光明法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蒙古铁骑入侵兵败被俘后,在押解去元大都的途中,受世外高人传授的身心修行法门。
大光明法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但根据身心修行的原则来看,是针对文天祥个人而应时应性的开导和点化。修行人所谓的“世间八万四千法门,诸法平等,法法无二,唯在拣择”,用现在人的说法就是“适合的即是最好的”。
文天祥因大光明法而悟道,即作两首诗如下:
其一
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
昔我爱泉名,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峙行。
闻师此妙绝,遽庐复何情。
其二
岁祝犁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作五言八句: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
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
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4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日本和尚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过程当中用汉文(文言文)写的一部日记体著作。
全书从唐文宗开成三年六月十三日(公元838年7月2日)开始写起,从日本博多湾登船出发,一直写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848年1月23日)从中国回转日本博多,前后历时九年七个月。全书虽然不是逐日记载,但是基本上按日程分列,总共597篇(也有人认为是595篇),总计八万多字。
关于楚州、山阳的内容颇多,也许今后可再作详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