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在明师”这句话是刘忠伟老师在他的著作《名师的起跑线》里提出的观点,也是他在书中给每位读这本书读者的寄语。最初认识刘忠伟老师,不是这本书,而是在2018年,一次偶然教育时报公众号赠书活动中,我有幸获得了《教师专业成长力》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的一些最具成长力、智慧力、中原名师等。其中就有刘忠伟老师。他的“我的三次成长‘蜕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老师从一名草根成长为中原名师,这中间有他没有在多次失败公开课中消沉,而是越战越勇的一次教案设计60多遍的崛起;有他每年坚持聆听近百场专家报告的执著;有他抵挡诱惑,坚持教育初心的纯真梦想;有他不断自我否定的勇气和魄力;有他不断挑战、不断突破的自我觉醒和动力……
刘老师在《名师的起跑线》里用五个修炼,解释了“名在明师”的含义:明理之师、明智之师、明辨之师、明术之师、明思之师。在每一个修炼里又用七到九篇文章来说明“名在明师”的道理。给每一位读者或者说每一位教育者指名了成为“名师”的方法和方向。
在第一项修炼――明理之师,从原点走向远点里,刘老师曾经和一位年近五旬的教师谈到成长的问题,说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如同一个建筑工匠,普通的工匠只把原材料堆砌而起来,不断重复,工作很有规律,这是一种机械劳动。优秀的工匠,用同样的原材料,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宫殿,这是一种创造。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把重复性的工作变成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实现从机械运劳动到创造的质变。这段话告诉我们,同样的工作,不同的心态,意义也就不同,像我们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表面看也好似普通的工匠把原材料堆砌起来,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周而复始重复。但我们每天备课的内容不同,面对学生每天情绪不同、学生作业上出现的问题不同……就拿上公开课来说吧,当讲第一遍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讲完后反思课堂,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再让我讲一遍时,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当真的又讲一遍时,果然,原先的那个问题就自然规避掉了,这样的重复,课越来越讲得好了,当发觉自己的业务能力在这样的重复、修正中有所提高后,那重复无数遍的工作就变得有意义了。
刘老师在这一章里,也谈到了教师的读书问题,他说:“教师应该是真正的读书人”因为真正的读书人,会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的读书人,可用专业阅读书单来度量自己的成长;真正的读书人,善于在专业阅读背后,找寻助推自己成长的精神导师;真正的读书人,要在教室成为阅读推广人;真正的读书人,会成为懂书的大家;真正的读书人,要善于选择不同领域的书籍,丰富人文素养,拓展阅读视野。刘老师的话,一方面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给喜欢读书的人指名了方向。这让我想起任勇老师在《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一书中提到的:优秀教师应是个阅读者,的观点。可见读书对于老师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关于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生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既然多名“名师”大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读书,那就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名真正的读书人,用阅读点亮我们的精神生活,完成生命的自我修复和完善吧!因为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