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一本书,叫《请停止无效努力》,由于这个书名听起来像一本鸡汤,所以很多人可能会错过这一本好书。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成长的书,写“道”的不少,比如年轻时应该拼搏、应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写“个体”的也不少,比如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器”的也挺多,比如讲时间管理、清单管理、笔记方法等等。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了,很多人就会误以为,个人成长只靠努力、靠精神就可以了,而学习只需要记忆知识、会用工具就可以了。
这就很容易走上靠喝着鸡汤、炫耀工具使得有多么溜的误区。比如思维导图,很多人会觉得画出五彩斑斓、字迹工整、图画丰富、漂亮炫目的思维导图就是学习了。把认为学到了记忆的方法从而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200位就很牛了。
但事实上呢,画一张炫目的导图需要的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几小时,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500位又有什么用呢?工具就是工具,工具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如果把使用工具的熟练度当成学习的目标,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而这本书,就是教会你努力的正确思维方式。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正确的认知,比如“学到东西比用好工具更重要”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认知。
这本书是前美世管理咨询公司总监孙圈圈写的,虽然知名度不如国内外成长类畅销书,但的确是一本接地气有方法的成长指南。
下面,让我们来开始分享之旅。
一、知识、能力和天赋的冰山模型
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看不见的能力和天赋。
知识是最容易习得的。比如“太阳是东升西落”“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度”。所以下次你看到有人满腹经纶、旁征博引的时候,不不需要敬佩得五体投地,只要你想,你也可以做到,不过是花些时间和精力罢了。此外,对电视上的诗词大赛一站到底之类的节目,也不要惊诧于别人超强的记忆力,纯粹的知识记忆是最初级的学习,实在没有必要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大量知识记忆上面。
能力,比如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则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往往需要通过仔细的行为观察。能力相对知识来说培养周期更长。比如人际交往能力,需要你会准确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组织自己的语言语气和行为,并根据对方的变化灵活应对,从而达到目的。这些不是记住一些知识就能学会的,很需要长期在实践中体会,在头脑中总结才能锻炼出来。
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价值观。比如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有些人天生很有乐感、有些人天生图像感很强,就像《最强大脑》中那些选手们那样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对于成人来说,可变空间不大,同时也很难观察到。有些人其实很有天赋,但由于小时候收到父母的忽视甚至是打压,没有让天赋充分开发,长大后又不知感知自己或者即使感知到了也由于各种现实条件制约没有发挥的空间,从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其实每个人都有天赋。为什么呢?因为天赋不是跟别人比,而是和自己其他方面比。要是天赋是和别人比,那你说朗朗在肖邦面前有没有天赋?
关于天赋人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只要有天赋,那么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有一定成果。实际上,天赋只代表一种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如果朗朗不从小就坚持练琴的话,估计也不会成为当代世界著名的“钢琴王子”。
说到这,应该很明了了,我们应该充分培养能力,练习天赋。然而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什么呢?学知识、练技能。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做出这样的下策之选呢?
第一,知识很技能很容易提升。知识和技能是最容易习得的,也就是说即使反馈最高,最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但听了一堂课,学会了一个知识点,这几乎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又有什么优势可言呢?
第二,受限于岗位的定位。有些岗位,本身就是技能导向的,要求表格做得越快越好、流程越熟练越好。比如银行柜员,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点钞机如此普及的今天,还要求柜员练习快速点钞技能,发明各种花式点钞法,还举办各种技能比赛,比谁点钞点的最快,有这个时间精力,还不如去学学如何与客户有效沟通,卖出更多金融产品呢!人都是有惰性的,岗位要求如此,你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动力去提升岗位并不需要或是上级并不认可的能力。
那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在学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内化成能力。比如学书法,要照着帖临摹,洞察细微的差别就是能力。
第二、及早发掘天赋。其实就是更加深入了解自己,感知自己。多注意那些能够让自己专注、投入、产生满足感的时刻;也可以问别人在他们眼中你什么时候最兴奋、最迷人、最让人佩服、让他们印象最深刻。也许你的天赋就隐藏其中。
第三、明白努力也是天赋。努力是一种“意愿天赋”。能力也好,天赋也罢,不知努力,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二、系统思维
在讲系统思维之前,来看看什么不是系统思维。
比如,你想学习如何与客户打交道。
看到微信公众号“与客户见面之前,可以先对着镜子给自己做一个增强信心的姿势”,很有道理,收藏。
资深同事说“介绍公司的时候,要多强调我们很牛叉,客户才会买我们的东西”,赶紧记下来;
刷知乎,看到“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不要总是自己说,而要多提问、让对方说”,很不错,记笔记;
。。。。。。
这样,你很快记满了成百上千条知识,你不停学习,不愿放过任何渠道收集来的任何知识。一段时间后,你突然觉得:啊!为什么有这么多要注意?我学不完了,好挫败。
为什么你会对这些碎片信息孜孜不倦、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要记住呢?因为你没有一个知识结构。而如果你有一个框架,客户购买产品,无非就是三个方面:信心、能力、匹配,相信你就不会有这些烦恼。
一方面,分类后你不会感觉信息量太大,有助于记忆,同时也方便你要使用这些知识时调用信息;另一方面,你也不会再有信息饥渴,因为从这三个方面,你自己也可以推出上面那些小技巧。
因此,构建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结构化思维模式,也就是常说的构建系统思维。
有些人常常说自己的沟通能力差,其本质不是沟通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但是沟通不清的人,因为思维也是沟通的一部分。
比如,你是在一家外资企业中做员工培训工作的,当你需要临场发言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时,可以用时间框架结构来介绍:总体来说,我的工作是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前,我会联系讲师、学员、酒店等确认准备工作。培训中,我会在现场进行协调、为讲师和学员服务。培训后,我会通过学员工作场所访谈等方式跟进培训效果,今后改进。
也可以用空间框架来表述:在办公室我主要完成讲师、学员的联系,做好培训资料的准备,在酒店会议厅进行场所的布置、现场的协调和保障,在学员工作场所和学员以及其上级进行访谈跟进培训效果。
那么怎样锻炼结构化思维呢?书中给了两种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
第一、自上而下找结构: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比如,安排工作的时候,将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紧急度两个维度分为四种:重要且紧急、重要而不紧急、不重要而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又比如宏观环境分析时时常见的结构是PEST(P政治层面,E经济层面,S社会层面,T技术层面)。
第二、自下而上归纳或总结结构。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可以采取下面四步把信息结构化。
1、头脑风暴。把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全部写在一张A4纸上。
2、连线分组。把这些记下的碎片想法按照类别连线,把相同属性的信息归为一个组。
3、提炼结构。看一下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等。并按照这样的规律,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
4、完善观点。确定了结构之后,看每个结构下是否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最后完善思路。完善了以上这些信息和观点后,别忘了完善你的主题。
我们在平时看书、看文章、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结构,让它们成为你的分析框架,让你的思维更加严谨和结构化,让你的沟通更加清晰,将这些知识内化成你的能力。
三、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事实上既不独立也不思考的大有人在。
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微信谣言呢?比如:
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不转不是中国人!
有儿子的必须看!
看懂了这些你就赢了!
可怕,这个视频在国外转疯了!
为什么说他们不独立?因为他们连观点都不会自己写,而是靠转发;为什么说他们不思考?因为思考了就不会转发谣言了。
在这个连吐槽都有人替我们代劳的时代、而我们只需转发的时代,大部分人在乎的不是事实,而是观点。
美团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那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困难呢?
首先,思考是反人性、反直觉的。独立思考本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目的是考量我们或他人的思维是否合乎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它是违背我们下意识地思维方式的。
其次,独立思考的结果常常让人难过。人生这么复杂,如果能用一句话、一篇文章概括那该多好!于是我们希望自己像武侠小说中的主角,能得一本武林秘籍,从而超越前辈天下无敌。所以像”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30岁之前必须做到的十件事“等待这样的鸡汤才会大行其道。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对这些结论和文字进行批判性思考了,我们会发现秘籍不再是秘籍了,岂不失望透顶。
最后,传统的教育理念打压了独立思考能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目的在于让我们记住”结论“,至于结论怎么得出的,这无需讨论甚至不可以讨论。比如在你烦恼时,你的父母老师告诉你”你只管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一切都会好起来“。在你情窦初开时,他们严厉喝止你”不许早恋!“但为什么呢?没有人回答你。可是当我们长大后才发现,即使找到好工作依然会有烦恼;到了一定年纪就要被逼着去相亲结婚,好像你天生就会似的。
因此,在这运转越来越复杂,信息越来越繁杂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外界的想法又各不相同,今天听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另一个又觉得不错,我们会终生处于”一觉醒来价值观被颠覆“的激荡中,让原本就不安、焦虑的我们,获得更加惶恐。
那么,如何做到独立思考呢?
首先、学会区分观点和事实。观点是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事实,”今天太阳很耀眼“就是观点,因为不同人对耀眼的感知是不同的,在他看来耀眼,在别人那也许直视都没问题。至于为什么他觉得太阳耀眼,也许是他的眼睛敏感度比别人高,这个事实也许更有价值一些,因为这才有助于你了解对方。
其次,学会问问题。当我们对一个论述展开独立思考的时候,通常可以思考这些问题:逻辑是否有漏洞,导致理由不足以推导出结论?是否存在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该价值观你是否认可?证据或事实是否足以支持理由?是否隐藏或模糊不利证据或事实?
最后,筛选值得你思考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不轻易被周围无关紧要的人或事情耗费注意力,已经算是独立思考了。
四、高性价比的努力
很多人在求学或工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考试,有人考60分,有人考90分。考60分的人会这么说:"他们这么用功才考到90分,看我根本没好好学就过了。"在我大学的时候,有个舍友特别喜欢打游戏,我们劝她要考试了好好复习,千万别挂科,她倒不懈的说:"你们那是死用功出来的,我才不屑呢。"好像只要他们稍微努力一次,90分是轻飘飘的事情。
但那些声称自己努力一下就能考90分的人,从来都没有努力过。
实际上,努力和成绩之间,绝对不是线性关系,而是这样的曲线:
入门一样东西,也就是第一阶段,你只需要20-30小时。但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10000小时。所以,想要达到60分,其实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了,而且几乎没有什么不确定因素,会导致你的付出白费。
但到了第二阶段60分想要再往上提升到90分,你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很可能努力了却没有成绩;即便有了正确的方法,成绩上升的速度也比60分之前大大降低。你会花很多时间试错,所以你有可 会怀疑自己,成就感也会开始下降。
到了第三阶段,如果你运气足够好的话,那么你所获得的成绩会呈现指数上升的趋势,因为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出现了。但这一阶段的不确定性比第二阶段更大,如果天赋不够、运气不佳、环境不利,都会导致你停滞不前。如果不能继续突破,又放弃了努力,那么很有可能会掉入此前的第二阶段,继续煎熬。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很多人开始了斜杠青年的生涯,这意味着只要多一项技能,就能多一条生财之道。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想要成为斜杠青年,我们必须将每一项技能都连就到90分以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需要也做不到。
罗胖在”罗辑思维“里传授的各类知识观点,很多都是他前一天刚刚学习到的,第二天现学现卖。但分析一下他的知识结构你就会发现,他在知识输出、知识联结和商业运作上的能力是在第三阶段,至于那些讲述的知识,只要了解到70分就行了。
看出来了吗?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分布,应该是“T”字型的,也就是说,在一些领域做到70分,但需要选择一个领域精耕和深挖。用这个精耕领域的能力作为支点,将其他领域的技能联结整合起来。
五、结语
书中还讲了关于沟通,常见的思维误区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后的结果,所以我并未重点拿出来写,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
那么来总结一下,本文主要提炼的点:
1、工具只是工具,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完成任务,把使用工具的熟练度当成目标是本末倒置。
2、一个人的能力分为看的见的知识和技能、看不见的能力和天赋。
3、知识和技能容易习得,能力需要内化,天赋需要加以刻意练习。
4、信息爆炸时代避免信息焦虑的方法是形成结构化思维。
5、锻炼结构化思维方式有两种:1、自下而上,由信息提炼归纳结构。2、自上而下,向结构填充信息。
6、观点是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7、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真正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8、独立思考,需要考虑事实是否足够支撑理由、理由推结论的逻辑、隐藏的假设价值观、事实是否被部分隐藏。
9、学习一件事物分三阶段:0-60分,60-90分,90-100分。到60分几乎人人都能做到,到90分需要正确的方法和不断试错,到100分则需要天赋、运气、环境和不懈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