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1)
这本书在“得到”APP里是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这是一本难得的对自我成长有切实帮助的自助书籍,既通俗易懂又深刻厚重,是应该反复精读的好书。
第一部分:开启行为的改变
勇气与选择权:实现改变首先是勇气问题
外在行为构成显性自我:你干什么事你就是什么人。所以很多人在主观愿望上渴望改变自己的行为,却又认为由于很多外在因素导致自己无法选择。由于什么原因,我只能怎样怎样,,,,,。
例如:我也想早点睡,由于总是不停的刷抖音,我只能每天都熬到晚上12点才睡。
改变的起点是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认识到选择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里,这句话是振聋发聩的觉醒!
打破一些人的习得性无助。
你可以早睡早起!你可以不喝醉!你可以不吸烟!你可以不乱花钱!你可以更加努力的工作!
知道了选择权在手但使用起来还需要勇气,你要自省,就要面对自身的缺陷。你真的想要改变就要承担起对自身行为的责任。
而自省和承担责任都需要勇气。
象与骑象人:改变需要创造新经验
对于改变我们更多的经历是虎头蛇尾。健身中心的生意在年初是最好的,很多人办了卡来不了几次。我想每年的一月香烟的销售额应该有个下滑的波动,因为很多人在年初会计划戒烟,但一直坚持下去的人却很少。
关于行为改变,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有个“象与骑象人”的形象比喻:大象是你的感性自我,骑象人是你的理性自我。看似骑象人手握缰绳在控制方向,可一旦大象和他扭着来,骑象人的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情感是力量的源泉,理性貌似在控制局面,实际很很虚弱。大象的力量来自情感情绪,同时主要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例如你想把平时打电脑游戏的时间改去做运动健身,但游戏一玩起来就停不下来,健身搞了几次就懒得去了。
这里面的关键是大象对打游戏的兴奋,爽的感受体会很充分,很熟悉打游戏的好处。但对于健身的好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一种想象的期许,并无太多切身体会。
真正发生改变的本质是要用新经验替代旧经验。产生新经验需要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和体验,还需要强化。切身体验的经验和听来看来的道理完全不同。在改变这件事上切身体验的力量远远大过想象中的期待。
例如你为了健身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了解到相关技巧和健身的很多好处,这些都是想象中的期待而不是切身体验。你还需要把打游戏,追剧,喝酒这些旧经验替换成在健身房里挥汗训练的新体验,否则改变不会真的发生。
识别我们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会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很难改变,因为旧的经验很牢固。要了解旧经验为什么难以去除,我们要先知道“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心理舒适区的惯常表面理解是:熟悉,舒服安逸的一种心理状态。
容易误解的是认为心理舒适区也是环境状态的舒适区,其实不然。坐牢几十年的犯人获得自由后反而无法适应社会,例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出狱后反而自杀了。
心理舒适区也不是单指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了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首先给我们的是控制感,这是应对焦虑情绪的重要手段。走出心理舒适区也就是要放弃原来的应对方法,放弃控制感,我们要重新来面对焦虑。所以大象一般都受不了,这也是改变很难的重要原因。
焦虑的背后是恐惧,如果面对改变我们如何识别恐惧,让骑象人也能够理解大象的心思呢?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发明了一个“心理免疫X光片”来探究这个问题。凯根认为,心理免疫系统体现在每一个阻碍改变的行动中。这个四栏表可以把我们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照出来。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3.潜在的好处:
4.内心重大假设:
例如你大学刚毕业应聘到了一家自己比较喜欢的公司上班了。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很想在开会的时候能够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目标相反的行为:结果自己发言声音很小,不敢反驳他人意见,习惯性的迎合别人。
潜在好处: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
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用这个表分析出我们为什么会一脚油门一脚刹车,产生这种内耗。这里面“潜在的好处”也是心理舒适区给人的一种控制感,实际上完全可以被更好的新经验替代。而“内心重大假设”往往是错误的僵化观念,也可以由于新的经验而彻底改变。
因为戒烟我曾经用这个表给自己做过一个分析: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彻底戒烟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停烟3到4天就复吸
3.潜在的好处:认为吸烟可以缓解焦虑
4.内心重大假设:彻底戒烟后焦虑会失控
我们看到我真正的问题是害怕戒烟后焦虑感会失控,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戒烟后只会降低焦虑感!改变这个认知后,我停止吸烟就变得容易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