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已经是耳熟能详,其上市之路也引发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的,从 “顾客视角”分析,比如围绕着APP体验、产品口感、产品包装、送达时长、保温程度、咖啡配比、店面设计、广告感受、社交分享意愿以及星巴克等其他咖啡品牌体验对比等进行。
有的,从 “营销视角”分析,比如分析瑞幸咖啡的广告、公关、互动营销,乃至瑞幸咖啡CMO杨飞的定位思路、流量池理论等。
有的,从“咖啡经营视角”分析,比如咖啡产品、咖啡品牌、经营利润、经营可持续性、咖啡及餐饮业类似案例对比等进行分析。
万千素材,只取一瓢,我想今天用一张图来梳理下瑞幸咖啡供需场,同时提出点疑问和思考。
【基本背景】
2017年10月成立
截至2019.3.31,瑞幸共开有门店2,370间,其中Pick-up stores 2,163间,占了90%
【供需场图】
对于供应和场景,我觉得没问题。但是对于“需求”,是真实的需求,还是“伪需求”呢?我提出3点疑问:
第一:中国咖啡真的在增速吗?
【正方】网上有分析称:“中国成为最具潜力的咖啡市场,咖啡文化普及和城市化加速是成长动力。全球咖啡市场12万亿人民币,其中美国3万亿,中国700亿;从咖啡饮用结构上看,全球现磨咖啡占比87%,速溶占比小于13%;而中国速溶占比84%,现磨仅占16%。”
【反方】根据《2017中国饮品店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奶茶店的数量经历快速上升阶段,而咖啡店则在退步。2017年6月与2016年1月相比,奶茶店数量上涨60%,咖啡门店数却下降21%。门店的急速下降,也从侧面佐证了咖啡在国内不受大多数人的欢迎。
所以,中国人真的爱喝咖啡吗? 市场是否真的在增速?市场总容量究竟有多少?
第二,增速人群究竟是哪些人?他们真的喜欢喝咖啡吗?
据咖啡调查结果称:“ 80后的年轻群体,对新生事物的反应非常快速,他们对外国的饮食文化感兴趣并易接受,且以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人群,这将促进中国咖啡市场的成熟。白领人群还是消费主力军。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白领人数占总数的30%,是最大的主力消费群体。其次是公务员、学校和单位,占15%。“
据调查,咖啡消费最主要目的是朋友见面。在去咖啡馆的目的这一问题上,朋友见面这一项以超过65%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工作和商务洽谈,约占50%。
所以,增速的人群真的喜欢喝咖啡吗?他们更重环境、重产品、重服务、重价格还是重品牌?
瑞幸咖啡所要创造的“场景“——方便,本身能否满足“朋友见面、工作和商务洽谈”的咖啡消费需求 呢?
第三, 瑞幸咖啡最终俘虏的是17元的奶茶党,还是10元的便利党?
如果是“商务党”,会愿意消费30元价位,并长时间享受咖啡环境;
如果是“奶茶党”,应该不会抛弃奶茶改喝咖啡的;
如果是“提神党”,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多(麦咖啡、全家咖啡等,在“便利店”里“顺手”或“打包配套”就满足了),
如果是“接待党“,倒是蛮适合的,可以满足一些公司“活动”/“接待“时的需求,代替掉咖啡机的“慢”、雀巢速溶的“口感不好”,有“品牌面子”,又能帮助企业省钱。
所以,个人认为,瑞幸咖啡目前的人群定位不明确,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情况,
1高不成,不能定高价,因为没有“环境”附加值。
2低不就,
(1)若定价15-17元又无法俘虏“奶茶党”的欢心,还需要重新培育这一档的消费群体。
(2)若定价10元的便利党,类似7-11便利店提供的咖啡带来的增值,但同时带来一个问题:便利店如此上千个的sku才能活下去,单单几个sku能活多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瑞幸咖啡可能急需找准自己的需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