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 有目的的练习
想在某个领域完成技能训练,大量练习是必要的。但仅仅是大量练习不足以使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比经验初级的人得到更好的结果。回想我们从小学习的过程,许多基本教育到现在仍然使用,例如写作。一个成年人写的文章不一定比一位高中生写的文章得到更多的赞赏,更好的结构和修辞。原因可能在于高中生的写作课是有目的的练习方式,有老师的教导,同时也在技巧上得到刻意训练。
如果大量练习不够,还需要加上什么?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练习的四个特点是: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时是专注的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书中还提供了两个遇到瓶颈时的建议
1.试著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2.找到不放弃的动机
在四个特点中,走出舒适区是与无目的大量练习最大的区别。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从来没有走出舒适区,就永远无法进步。例如我们在学习英文单词,如果只是会几句对话,几十个单词,我们的能力只局限在这里,不可能有更多的进步。
这也是低效努力没有效果的原因。当我们一直在重复已经会的事情,没有思考是不是在舒适区中打转,只是将努力放在无效果的重复活动中,也许获得无意识熟练的动作,却无法到达更高阶的领域。
跑步经验
回想自己经验中跑步的例子。从无法跑超过400米到8公里的练习过程,对有目的的练习有深刻的体验。跑步这项运动之所以受到推崇,因为他是一项很容易透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挑战目标来提高自我满足。跑步必须专注,专注在脚下的每一步,四肢活动的协调,并随时注意身体倾斜。这也是一项简单可以随时开始的锻炼。
当时的目标非常强烈,想透过跑步来瘦身,于是每天中午都出去走路。初期只是快走,每天行走几公里,不是像散步一般,而是专注地在快步行走上。走了一周之后,忽然想跑步。于是从慢跑1分钟、2分钟、到5分钟的持续,与走路的节奏交叉,慢慢发现自己也可以跑步。
之后开始设定跑步目标,跑5分钟,走路2分钟,再跑5分钟的循环。根据这样的跑步训练大约进行一周,某一天的跑步目标是连续跑18分钟。和一起跑步的小伙伴都不确定我们可以做到。随著步伐一步步的迈出,到突破5分钟,8分钟,10分钟,脑子里不停地告诉自己,再多一步,再往前一步,就可以了。到达完成18分钟的时候,我们几乎是尖叫起来。
原来挑战自己的感受是如此令人兴奋。
没有想过可以完成的目标,也没有惧怕地去挑战。在走出舒适圈后,体验到完成看似不可能任务带来的兴奋与快感,我们开始挑战跑2公里,3公里,直到5公里。
准备五公里挑战
感受到突破自己的可能,使我感觉异常兴奋。从一个讨厌甚至因为腿受伤害怕跑步的人,到可以一次跑完2公里,是一项不可思议的事。初期跑步时,从来没有一次跑超过2公里的经验。每天跑完步后的畅快淋漓,看著记录上反馈的时间和距离,逐渐爱上这个挑战自己的感觉。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看到了一个马拉松比赛,以我们的程度还不足以挑战。但为初学者提供的Mini五公里比赛,却是大大地吸引我们的兴趣。在此之前,我只连续跑过3公里,没有一次跑完5公里过。
因为这个比赛的激励,有一天在跑步过程中,我决定要向5公里挑战。我没有告诉一起跑步的小伙伴,而是在心里下了决定,迈开脚步的那一刻我就决定今天要跑五公里。
跑步的前面2公里是辛苦的,因为身体还在适应,必须克服不舒服的感觉。到了第3公里以后,脚下的步伐忽然变得异常轻盈,彷佛不用意识就可以自我移动。因此我一直告诉自己,到第3公里,我就会开始爱上这个运动。
挑战五公里的成功,为我带来莫大的雀跃。对于目标的明确和执著,不断挑战舒适区的企图,我完成了从未想过可以完成的事。
瓶颈期的努力
回想这个经历,如同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我也体验过瓶颈期的困扰,当体重看似无法下降,且无法再突破5公里的距离。当时采用的就是更改跑步的节奏,有时短距离的快跑,有时加上间歇性的走路,调整一阵子之后再回来挑战,会发现身体已经适应调整方式,很容易就突破了5公里。
目标的明确定义,练习的专注及反馈,每一次突破舒适区的挑战,及动机的不断确认。为了达成更有效练习不可缺乏的条件。思考自己对于想要进步的领域,是不是都采用有目的练习的方式?如果没有,进步只是原地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