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觉得有几个方面我之前理解上存在误区。
1-练习要有持续改进的目的,当你的水平停滞不前时,所谓练习戛然而止
首先对练习的理解上,当你发现练习到一定水平时,停滞不前了,而自我感觉良好,那么接下来所谓“练习”仅仅是拘泥于形式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你要理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无论是开车、打网球还是烘焙饼干,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人们通常错误地理解这种现象,因为他们自以为,继续开车、打网球或烘焙饼干,就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人们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2-天真的练习和刻意练习
上面讲到了刻意练习区别于一般的形式练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你必须要持续地脱离舒适区的束缚,有一个持续改进的小目标,并逐渐迭代改进最终有所成就。
这里要讲一个天真练习的概念,用来和刻意练习作为区别,看书中的一个案例。
案例
一个音乐导师发现一个学生演奏总是没有进步,他想去了解一些原因。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简单地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埋头干!缺少目的性和专注力。
3-刻意练习的特点
第一,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对上述的音乐练习的例子,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呢?比如说连续三次练习,不犯任何错误。如果不制定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或许你想练习速记或者打字,不妨有一个确定简洁的目标,每分钟无差错的打多少个字算是成功。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第二,保持专注。专注于你的任务,说起来简单,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充斥着太多容易分散的诱惑。刻意练习应该有一种仪式感,而不是那种慵懒的,随便的。这种专注类似于工匠精神的那种投入。
第三,包含反馈。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有条件的话能够寻找一个教练为你提供外界的反馈再好不过了,可是很多时候都是要自己给自己反馈,有人为了练习演讲的手势和站姿等等通过录像的方式获得反馈,反馈最终能够告诉你处在进步的哪一个阶段,进步了多少。
第四,走出舒适区。想要精进,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狠一点,不断逼自己走出舒适区。行为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所有权依赖症,无论是有形的房子,还是无形的观点,在拥有之后,人们对它的珍视程度会大大提升。同理,人们也会大大高估自己的存量能力,而对于改变的影响会大大低估,因此带来了改变动力不足的情况。比如很多企业在互联网冲击下仍然抱守成规,不舍得放弃存量资产最终只能被淘汰。因此要想进步,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永远在路上,永远朝着下一个目标,哪怕是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