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符合城市气质又彰显城市气质的书店,是内心凄风苦雨之时可以静心下来呆很久的地方。
那日,我便与它相逢。
偌大空间里,每个人说话都轻声细语,你会正视电子屏幕之外的世界,看到不同文化和智慧的碰撞,超越网络信息流的单一片面,能把一些书加进书单,另一些书看腰封和简介后就下决心弃之,还会碰到某些以为特别冷门小众的内容赫然出现在书架上,一阵小雀跃,原来这个还是有市场的啊。
一切的一切不必表达给别人听,没人对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感到异样,并试图错误解构。因为大家都专注于翻书与文字对话并为接下来的阅读时间静心准备。
我在一排排书架上走过,看小说看人文社科看童话故事看科普和摄影集,偶然抬头觉得镜面里的自己都有几分书卷气。
室内暖气很足,光线也足,音乐缥缈,近日来的压抑烦闷,一点点剥离。逛书店的乐趣也和刘姥姥进大观园差不多吧,这翻翻那瞧瞧,觉得哪哪儿都好。
最终挑了两本杂志去结账。
收银妹子在调试电脑,叫稍等,于是转去看了看后面的唱片碟片架,漫不经心的一眼却发现了昨夜听了一晚的巫娜古琴禅音专辑。
心中依然有一种山水重逢的喜悦。
真好。
年岁长一点,思考的问题便会更宽泛,记得几年前某个上司曾问我为什么不回去家乡县城工作和生活。
我想了想回答说:因为我想去逛不只卖教材的书店,想看话剧看演唱会看各种展览,想去车站买张票就能直达想去的地方而不用倒车。
她说:你想的倒挺多。语气里有种天然的傲慢。
那些话从我二十出头的懵懂年纪之人口中说出确实有些违和吧,但过了这些年我还认为这是我留下的重要理由。
去一些外地城市,看到像西西弗那样成功在商业中心开起来的连锁书店,也去过北京王府井书店那种巨型规模的书店,通过网络看到南京先锋书店,台北诚品,高晓松和网易开设的特色书店,并羡慕在那些地方生活的人。
图书馆和书店正成为城市地标网红打卡地,虽然人们的兴趣爱好和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被细分,但分到每一个小圈层里的人互相的认可精准度却越来越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从书店出来,冷空气自四面八方袭来,裹紧大衣,匆匆穿过静谧的内蒙古大学校园,冬日的晚上,林荫路上已经没什么学生走动,青松的木香鲜明,扑鼻,是以前路过时候从未闻到过的。
大概读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与不同的声音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