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论证出比“思想是主体”还要让人信服的本体论根据,不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黑格尔认识论中的问题吗?
不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本体论的意义在这里已经有了变化。本体,在这里已经不是单纯指向绝对的存在,而是任何赋予本体化性质的对象。比如叔本华的意志,黑格尔的思想、绝对精神等等。
黑格尔之后的很多哲学流派的共同的特点就是企图找出一个对象给于本体化,然后根据这个对象的本体化理论,企图解释哲学的其他问题。如叔本华的意志,罗素的逻辑,马克思的实践,胡塞尔的意识现象,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乃至什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
第一节 以人为对象的本体化研究
叔本华、克尔剀郭尔、尼采等强调对人的研究,强调人的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强调提高个人的地位,强调人的能力。经验论与唯理论相争论的时代,休谟就曾指出,解决争论的根本办法可能在于对人的研究。是啊,人类的认识说到底,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这样的行为必然受人的本质规律的支配。而人,不过也是一种具体的现实存在。人这样的现实存在也必然受绝对的存在的支配。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认为真正存在的是意志,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这世界的一面自始直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①他说人是由意志来支配其一切行为的,宇宙万物也是受意志的支配,意志是全部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可见,叔本华的着眼点,也在针对黑格尔的“思想即本质”的本体论方面。只不过,他把“意志”替代了黑格尔的“思想”。
如此替换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清楚,黑格尔的“思想即本质”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为了支持把客观事物和认识知识作为一对矛盾结合在一个主体内部而找到的本体论根据。就是说,黑格尔的“思想即本质”是他的认识论的本体论根据。而叔本华等人把意志作为本体论性质的主体性对象,则几乎就是循着黑格尔的套路。
叔本华说意志的本质是欲望和冲动,欲望是无限的,满足是暂时的,欲望是理想的,而现实却并不一定能满足,就会有痛苦。人是最高级的意志表象,所以有着最大的痛苦。追求幸福的人们怎样才能不痛苦呢?由于欲望的满足带给人的幸福是暂时的,而痛苦的根源是由于欲望的存在,所以,叔本华认为要想不痛苦,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驱除人的理想和追求,抛弃一切人世的规范,在直观中进入纯粹的意志世界,使意志扬弃成自由的无欲状态,也就是去信佛。
黑格尔的理论没有给予个人的实体性地位,克尔剀郭尔对此不满意,说黑格尔为世界打造了逻辑大厦,而他自己作为人却生活在大厦旁边的窝棚里,他为个人受到这种蔑视而愤恨,疾呼要求提高个人的地位,认为“个人的伦理的实在是惟一的实在”。②他认为个人的存在只有作为主体的个人才能体会到,人的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的意义就是追求精神的最高实现,这种最高实现的方式就是亲近上帝,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瞧,克尔剀郭尔又把“思想”替换成了“个人的伦理的实在”。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叔本华的意志世界中找到了激情澎湃的源头。他是19世纪社会剧烈矛盾的精灵,深刻感受到当时现实世界的丑恶,企图直观到美好的新世界。他认为理性不仅没有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却渐趋沉沦,感到自己的自由和激烈地冲动着的能力受到桎梏。看到人们依然麻木地令人鄙视而可怜地生活着,他认为这些都是由于所谓理性的逻格斯和宗教的教规统治着原本是自然的世界。他渴望着新的世界,新的秩序,坚信不破不立,认为新世界只能在旧世界的废墟上才有可能重建。所以,他需要力量,需要强大的力量来打破旧世界,终于在叔本华的意志中找到了力量,也找到了创立新世界的途径,这就是拥有超人的权利意志,将优秀分子的意志锤炼成超人的意志,摧毁旧的一切,甚至宣称上帝的死亡。
我认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上,文明的主体标志绝不只是理性认识理论,而必须是能直接反映个人生活幸福状况的东西。如果在哲学理性世界里没有活生生的人,只能说明那种哲学理论的不成熟。尼采等人对人的感性直观的研究是本体化地研究人之前的必要补充。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第一性的实体,“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③循着经验论者的理论,他指出人的感性直观和生活实践是检验思维是否反映了存在的标准,人是哲学的对象,将人做为具有认识能力的感性实体,他分析了人的许多方面,如认为感性、爱、欲望、生命等是人的本质性的。他对人的社会性有所强调,但最终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精神、即理性、意志和情感。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很大的时代进步意义,但犹如他的实体论是重感性的,他的人本理论也是对人性的感性的描述,而非本体论上的理性的论述。所以他的理论在理性方面不足在感性方面又没有力度。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理论,以矛盾对立、辨证法、唯物观的原则提出现实存在在认识论上的第一性,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中的表象来自经验,经验来自现实存在。他企图把人的实践当作本体化对象来解释这个世界。可是,他能看到的人的实践毕竟只是他生活的那几十年,用那几十年英国等国家发生的人的实践为根据而得出的某些说法去企图解释整个人类历史,无疑在方法上已经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事实也是如此,即使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马克思之后的人的实践与他生时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其实,马克思在晚年也已经认识到这个不同。他的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把某一阶段人的实践作为“本体化”对象,却企图以这个“暂时”的本体化对象去解释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①[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②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Princeton,1941,p.291.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83-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